追隨媽祖遶境鑽轎底 為圓夢,7旬嬤重燃膝望

陳玲芳 |2019.05.11
3560觀看次
字級
「剛換人工膝蓋不到3個月,就可以參加媽祖遶境?」76歲的劉鄧女士確實做到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劉鄧女士恢復快、甚至短時間內就能參加遶境的主因,在於劉鄧女士在關節尚未全磨損時,就採取積極治療方式。圖/張毓翰醫師提供
7旬嬤換膝有成,如願追隨媽祖遶境。圖/張毓翰醫師提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圖/張毓翰醫師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剛換人工膝蓋不到3個月,就可以參加媽祖遶境?」76歲的劉鄧女士確實做到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劉鄧女士恢復快、甚至短時間內就能參加遶境的主因,在於劉鄧女士在關節尚未全磨損時,就採取積極治療方式。他建議嚴重膝關節炎患者,可以考慮採取積極治療,「唯有擁有好的關節才能走得遠,人生才會是彩色的!」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指出,國內五十歲以上民眾每兩人就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門診許多患者因擔心術後疼痛、恢復期太長、或因對手術不了解產生恐懼而猶豫不決,使得生活因關節疼痛處處受限,晚年生活品質低落。

其實,國內現已有「英式活動半膝」的新選項,不僅能保留較多患者原有的膝關節、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使用可動式墊片設計更可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使用年限較長。

七十六歲的劉鄧女士,右膝長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因為不想麻煩家人,過去都以吃「止痛藥」來緩解不適。直到今年初,家人發現她走路嚴重歪斜、常常喊痛,趕緊帶她至醫院深入檢查。劉鄧女士回憶,「我從沒想過關節炎可以這麼痛,痛到我全身發麻,連菜園都沒辦法顧。」

英式活動半膝手術是救星

所幸,劉鄧女士就醫後,經醫師評估後進行「英式活動半膝手術」。術後當天就能下床,一周後即重回菜園,更在術後短短三個月內,參與了上月(農曆三月)最熱門的大甲媽祖遶境盛事。

為圓夢,追隨媽祖遶境「鑽轎底」的劉鄧女士表示,「去年的我,絕對想不到我的膝蓋能參加遶境,更不用說跪下來鑽轎底,但今年我竟然都做到了!」

收治劉鄧女士的張毓翰醫師表示,臨床很多案例,就像劉鄧女士一樣,開始都是僅用止痛藥而不就醫的患者。然而,關節磨損為「不可逆」傷害,長期忍痛的下場,將導致原本只有一側磨損的關節,其他側也開始發生問題。除了會使之後治療更為困難外,患者也將被迫改變生活習慣、白白浪費大半人生。

張毓翰說,早期置換人工膝關節以「全膝」置換為主,因全膝置換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使很多患者卻步。其實,臨床很多人都像案例一樣,膝關節僅部分磨損,符合使用英式活動半膝手術的條件。

他指出,手術只需移除受損的部位,不影響周邊健康組織,且可保留韌帶。術後傷口較小,通常手術當天就能下床、兩周後就沒有明顯的術前疼痛,且多數患者術後膝關節彎曲程度都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一般四到六周內都可以正常活動。

「手術後的患者即使從事健走、自行車、游泳等,需要大量彎曲膝蓋的運動,也都沒有問題。當然,想學劉鄧女士一樣在遶境中『鑽轎底』,也能『老神在在』。」

掌握換置時機是關鍵!

張毓翰進一步指出,英式活動半膝擁有兩大優勢,一是醫師僅需處理關節病變部分,不影響周圍健康組織,且術後傷口較小、復原較快也降低感染機率,也能夠減少術後疼痛的情況;二是因英式活動半膝的可動式墊片設計,讓術後的關節活動更自然,同時擴大了接觸面積,能夠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延長使用年限。

根據臨床經驗,患者的預後結果和滿意度都很好,像案例劉鄧女士一樣年紀大的患者,復原狀況也都相當不錯。但是,英式活動半膝並非人人都可以做,需視關節磨損嚴重程度而定,太嚴重者恐錯失使用時機。因此,他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盡早就醫,讓專業醫師即早進行診斷,掌握置換時機。

張毓翰強調,膝關節的健康與否,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而「人活著就是要動,唯有保有行動力,才能擁有健康人生」。

當心別成行動障礙症候群

您或者家中成員,是否行走速度緩慢、握力不足,抑或時常跌倒,身形相當肥胖?小心!若有這些現象,很可能就是「行動障礙症候群」!

一位九十四歲阿嬤,個性活潑,喜愛戶外運動,原本行動自如,外人根本看不出她的年紀,更無法想像她曾因「失能」而過著與輪椅為伍的日子。

原來,阿嬤在八十八歲時發生髖骨骨折,經開刀治療後,隔年竟又再度骨折,在轉介進行全面性的檢查後,才知道原來阿嬤早已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的一員。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暨情人湖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表示,除家族遺傳、年齡增長外,肌少症、關節炎、肥胖症、肌力不足、常跌倒者,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而這些更是造成「骨折」的綜合因子;不僅會使生活品質下降,增加健康照護的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其他「共病」發生的死亡機率。

全方位篩檢+運動防失能

陳芳萍說,骨鬆藥物發明至今超過二十年,全世界的骨折盛行率卻沒有顯著下降,於是各界陸續注意到,還有許多骨折的危險因子容易被忽略。

其中,如第一型糖尿病因缺乏胰島素,影響造骨細胞,骨質密度較差,發生骨鬆的機率更高;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因體重較重,雖然骨密度較同齡層高,但發生脊椎或髖骨骨折風險仍較一般人為高。一般而言,除了年齡漸長的因素,更年期婦女,因雌激素減少,代謝功能變差,也成為骨鬆的高危險群。

陳芳萍表示,目前有針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全方位篩檢」,可透過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肌少症風險評估、退化性關節炎風險評估、跌倒風險評估以及個人疾病等,一旦有三或以上個選項符合,就屬「行動障礙症候群」。年齡愈高,失能風險也相對提升,因此預防及延緩失能更是當務之急,透過全方位篩檢方式,不但能預防失能,早期治療也有機會讓失能復原。

為提升民眾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認知,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醫學會和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去年五月起聯合舉辦「行動障礙症侯群全方位篩檢巡迴檢測」,深入各社區的里民中心和養護中心,進行全方面評估篩檢。

陳芳萍強調,「運動是良藥」,她建議,民眾在家不妨準備兩瓶裝水的寶特瓶,將其握在左右手,充當「啞鈴」。接著原地踏步,當腳在踏步時,可以增加骨密度;而當雙手抬起時,肌肉也會受到訓練,以增加身體的平衡感;寶特瓶則具有負重的效果。透過這樣的全方位運動,可以「保骨(質)、強肌(力)、活關(節)」,對婆婆媽媽來說,堪稱是最經濟實惠、有助於鍛鍊身體機能的方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