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介紹圓教四門之意涵:
*有門
若觀見惑、思惑皆是假名而有,不見其真實相,當下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所生,無自性故;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無自性生。如:《大涅槃經》說:因為滅除無明,即得熾燃三菩提燈,是名「有門」。
*空門
「空門」者:觀照幻化的見思惑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在緣、我及涅槃,此二者皆空;惟有執著空的空病,而空病本身,也是因空而生,所以空病也是空。此即三諦皆空也。(三諦,即空諦、假諦、中道諦。)
*亦空亦有門
云何亦空亦有門?幻化的見思惑,雖然沒有真實,但分別其存在的假名,則不可說盡?(眾生煩惱無邊故)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亦如大地是一,能生種種芽。世間在無固定名相中,假名相來說;乃至佛也是但有名字,是為「亦有亦無門」。(佛,是由眾生修行斷惑,歷經累劫修行成就菩提,方稱為佛。)
*非有非無門
云何非有非空門?觀幻化的見思惑,即是法性。法性是不可思議的,不是世間有為法的範疇,故非真的有;又非離開出世間的無為法中,故非真的無。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若能體悟世間一法是中道,就能依所見諸法,皆是中道實相。毘盧遮那(法性身)遍一切處,豈能用「有無」來論呢?是名「非有非無門」。(毘盧遮那佛的法性身,是由證悟所得,其本性是空;但又具足無量功德之智慧身,故非有又非無。)
從另一角度來說,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是無自性空,是初門;若以此見解,觀一切法,皆是初門。以初門即是空義,來觀察任何一法是空,所見一切也皆是空,即是第二門。此初門即是假合而有,能認知一假,就能普觀一切假,這是第三門。此初門中蘊含三諦,即是中道,能體悟一法是中道,普觀一切即是中道,即是第四門。
初門既是三門,三門即是一門;但舉一門為名,雖有四名,於理無上是隔別的。
破法遍的「從假入空觀」破除見惑與思惑,其意義到此說明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