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至聖先師孔子二二五八周年誕辰,台北市孔廟於五日清晨舉行祭孔大典,馬英九總統親臨上香獻匾,祭典也重現「大祀」規模以八佾舞行獻禮。
這是台北孔廟自民國二十年落成以來,首次有國家元首參與祭孔。有議員批評這是刻意把馬總統神格化,但是我們慶幸國家元首終於肯重視中華道統文化,這是尊師重道的開始。
孔子一生並無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他在顛沛流離中周遊教化,以身教和言教塑造了人的典範,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並著書立說,重修詩書禮樂並作春秋。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又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成,亂臣賊子懼。」他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於對整個中華文化的型塑。
從漢武帝獨尊儒家以來,二千餘年來儒家被定位為官方的正統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歷代王朝無不尊孔以作為立國的根基,並封給孔子種種稱號。一種是封爵,如武則天封為隆道公,宋真宗加謚為玄聖文宣王,又改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又謚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另一種是封號表彰其偉大的教化,如北魏孝文帝稱孔子為文聖尼父,唐太宗尊為先聖,明世宗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世祖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又稱至聖先師。當歷代皇帝封禪泰山或出巡山東時,經過曲阜也要親臨孔廟拜謁以示尊崇。
但是民國以來,由於軍閥割據,對於文化道統的價值認識不深,甚少聽聞有重視儒家的舉止,更遑論祭孔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揚秦,把儒家文化當作阻礙中國進步的絆腳石,在破四舊的風潮中,整個儒家的道統破壞無遺。
台灣自光復以來,並無國家元首參與過祭孔大典,兩蔣時代不曾參加,李登輝和陳水扁在擔任台北市長時曾擔任過祭孔大典的主祭官,但是就任元首之後就沒有再參加了。儘管各地方縣市都有孔廟,但台灣卻沒有一座屬於中央統轄的孔廟,是否因為此一緣故使得總統無法參與每年的祭孔大典,不得而知。但是台灣有中央主管的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卻沒有一座孔廟,正顯示我們對文化道統的不夠重視。
但這並無礙於國家元首對於文化傳統的重視,總統可以每年到不同的縣市參加祭孔,一則重現孔子周遊列國的精神,把教化帶到各地方;二則以身教的方式從中央到地方讓大家重新體認孔子精神,藉以改善社會風氣。畢竟現代社會風氣敗壞,不只政治上不顧倫理,家庭中子女砍殺父母、夫妻反目、兄弟相殘的現象十分普遍,儒家精神是正風氣、端人倫的良方。
馬總統親臨祭孔大典是一件可喜之事,絕非「封建」、「馬屁」或「神格化」等政治語言所能抹煞,孔子的任何一句話,諸如「克己復禮」、「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值得議員諸公終身奉行,更何況是政治和人生的微言大義。
希望馬總統的祭孔,能夠讓社會重新體認儒家文化的價值,庶幾社會能夠重返淳良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