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火柴別名 取燈兒

賈增妍 |2008.10.06
996觀看次
字級

◎賈增妍

火柴,也叫「自來火」,俗稱「洋火」。十九世紀,西方的「安全火柴」傳入中國,因是舶來品,被冠以「洋」字,是當時皇宮裡的珍貴貢品。「道光年間,英夷所貢雜物,多淫巧好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歎為鬼物」(清代孫玉璋《異聞瑣錄》)。

李鏡儂《說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洋人削木如燭骨木,長約寸許,搗硝磺為末塗其上,磨之爆燃作響而火自發,名『自來火』。」記載中提及的「自來火」,就是現在人們常見的火柴。

其實早在北周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火柴。「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元代陶宋儀《輟耕錄》),南北朝時,北周聯陳滅掉北齊,北齊的后妃無以為生,便以製作火柴為業。據考證,「發燭」是火柴最早的稱呼,含引燃蠟燭之意。

北宋初年,陶穀在《清異錄》中記載了民間製作火柴的方法,「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引光奴」也是火柴的別名,意思是引來光明的工具。

明清時代,火柴叫「取燈兒」。「京師有市取燈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為細枝,塗硫磺於頂,遇火即燃,用以引燭」(福格《聽雨叢談.取燈》)。

大約在明代初年,以製造、販賣取燈為業的人越來越多,並逐漸聚集在一起,現在北京的取燈胡同就是當年取燈作坊和手工業者、批發商聚集的地方。明清小說中也多有「取燈兒」一詞出現,明代馮夢龍所著《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有「忘帶個取燈兒去了」一語。如今華北不少地區還這樣稱呼火柴。

杭州人稱火柴為「淬兒」,「杭州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其銳,名曰『淬兒』」(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清代高士奇《天祿識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餘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本片頂分許,名曰條燭,又曰淬兒,用於發火。」從火柴的別稱可以看出,中國才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柴的國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