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羽球運動、台北縣中和市的呂姓讀者問:運動難免會受傷,若成為舊傷以後常復發就麻煩了,請問在受傷時,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理才是最正確的呢?
前榮民總醫院運動傷害科、現任教於文化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的楊天放醫師表示,燙傷有「沖、脫、泡、蓋、送」,運動傷害的處理也有「RICE」,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壓迫)、Eleva-tion(抬高)。
楊天放表示,不正確的動作、超負荷的運動、場地不佳、防護不當等,都會帶來運動傷害,「沒有當下做好緊急救護與判斷,嚴重者會斷送一條運動員的生命!」
楊天放指出,運動傷害有急性和慢性的區別,急性期會出現紅、腫、熱、痛、麻的現象,在此時期治療,可以達到80%的立即效果,也就是所謂治療的黃金時期;倘若錯失良機,且又累積更多傷害的話,會造成慢性運動傷害,這時的治療效果只有30%。
楊天放說,在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中,RICE是用來做急救處理的,如:處理挫傷(撞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脫位及骨折等。
R(休息),要求運動員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受傷後好好休息,可以使傷勢較快復原。
I(冰敷),冰敷袋置於受傷部位,受傷後48小時內,每隔2至3小時冰敷20至30分鐘。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有4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皮膚感覺麻木時,就應開移開冰敷袋。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傷處的腫脹、疼痛及痙攣。受傷後立即冰敷及減少腫脹,關係著復原時間的長短。
C(壓迫),移開冰敷袋之後,以彈性繃帶包紮受傷部位,可減小傷害區域的腫脹,也可減少內部出血。
E(抬高),抬高傷部加上冰敷與壓迫,減少血液循環至傷部,可避免腫脹。傷處應高於心臟部位,且盡可能在傷後24小時內,都抬高傷部。當懷疑有骨折時,應先用夾板固定,不宜亂動。(記者李宇政整理報導)
讀者若有運動保健、傷害等問題,可寄信到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557號2樓「人間福報運動版」收,或寄至「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註明體育版」,每周日刊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