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詩人余光中昨天再度為停止「九八課綱」發聲,他非常憂心新政府的教育部「杜規鄭隨」,至今沒有明確回應民間要求停止九八課綱的請求。余光中表示,他不打算去見行政院長或教育部長,堅持在民間發聲,他昨天說了重話:「我不會去見大官,大官又不是聾子!」
「九八課綱等於教育品質的后豐危橋」,台灣省文化基金會及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昨天在中正紀念堂舉辦座談會,邀請國、高中校長、老師和高中生,討論九八課綱如何影響國高中的教學。
教育部長鄭瑞城上任前曾表示,將拜訪余光中向他請益,但至今鄭、余兩人沒見過面。余光中昨天說,他不會去見大官,他提醒說,「社會權威不只是政治人物,文化人物更重要。」
余光中表示,新政府的教育部對九八課綱一直沒有明確表示,到底要不要實施,態度一直很含糊,讓他感到憂心;只要教育部一天不回應,他將繼續在民間發聲。
余光中說,現在救經濟很急,文化放在後面,他警告新政府,「文化負債比經濟、政治負債還要重,補救更難。」他要求教育部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提高文言文比率及增加國文上課時數。
國語文教育的不足,讓他非常憂心下一代都變成觀眾、聽眾,讀者愈來愈少,「如何迎回讀者,是我們應關心的事。」
余光中表示,教育當局的決策應該負起責任,中華文化的繼承權是年輕一代共同的權利,「我們不能虧欠下一代。」
中山女高退休老師譚家化說,現在高中國文不讀「諫逐客書」、「琵琶行」,年輕人不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麼優美的詩句,文學的精華不見了,她的先生在建國中學教國文,也認為現在的國文課本「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也批評,教育部多年來共花了上億元經費、投入上萬人次,卻編出不能讓大家滿意的九八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