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育局為了提升國小學童的閱讀基本能力,十一月起開始推動「讀報教育」,以報紙當作補充教材,融入正式課程。
這項計畫立意良善,但是因為目前報紙的立場分明、素質不一,新聞本身亦常出錯或遭到當事人申訴或提告,是否因為讀報引起不良反應應加以斟酌,而報紙本身更應正視教育局的這項計畫,提供學童適合閱讀的教材。
北市教育局之所以有此計畫,主要是參考國外的例子,去年國際教育評估協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四十五個國家中,台灣小四的閱讀能力排名二十二,遠落後於香港、新加坡等鄰近國家。教育局乃參考國外的閱讀教育經驗,擬推動讀報教育,藉由報紙的素材學習閱讀訊息。題材則以溫馨感人、或具有教育意義的知識性新聞為優先。
閱讀的目的在培養讀書興趣,並有效吸收資訊與知識,因此閱讀能力的目標不在多且快,而在理解且深入。以當前國小的教材來說,多讀一些古文對於閱讀能力和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編訂教科書時,要不要讀唐宋詩詞,已成為爭議的焦點,更遑論讀四書五經等古文選了。
如今退而求其次,以讀報來增強閱讀能力倒也無可厚非,只是目前台灣報業在經營上出現非常扭曲的現象,其中爭議最大的是立場和羶色腥。報紙有立場,一方面是受到政治的影響,不是偏藍就是偏綠,少有立論公正客觀的報紙。至於羶色腥則是受到市場的影響,不是搞色情就是把血淋淋的畫面登上版面。
其次則是報紙本身因為經營成本的問題,大量縮編人事,過去一向被重視的審稿和校對都成為裁編的對象,目前報業幾乎沒有校對了,而審核稿人力也減至最低,以致報紙的素質大為降低,經常在一張版面上看到多個錯別字,或是錯用成語的情況,連標題也常出現錯誤的用詞,遺憾的是,報業早已習之如常。
在內容方面,所謂主流媒體大都以政治和財經掛帥,部分新興媒體則以社會八卦為主,對學生來說可能都不太適宜。至於教育的素材也泰半是教育政策的相關新聞,很少看到有所謂「具有教育意義的知識新聞」,要看這樣的文章,還不如由專家指定幾本課外書來得實際些。
至於「溫馨感人」的新聞固然時有所見,但也多半是由相關基金會所提供的通稿,例如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熱愛生命獎得獎人、展望基金會或是兒福聯盟的一些個案,這些案例中不乏賺人熱淚的故事,但是千篇一律,故事情節都差不多,讀多了,學生可能也不再覺得感人了。
當前所謂的主流報紙,似乎都沒有夠好的題材供學童閱讀,倒是報業清流的「人間福報」和默默耕耘多年的「國語日報」比較適合學子閱讀,只是前者常遭誤會窄化為宗教報,而未能受到校園的重視,後者也不再是校園主流報,如今北市教育局的讀報計畫倒是可優先將這兩報列入考量。總之,教育局願意增加閱讀素材是一項美意,只是不要為了遷就主流媒體而顧此失彼,反而污染了學童的心靈,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