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飲用水若反覆煮沸,會產生有毒的亞硝酸鹽傷腎?醫師表示,硝酸鹽物質僅存在於食物,開水則完全無此類物質,即便反覆加熱,也不會產生毒素危害人體,民眾不須過度擔心。
網路有篇文章指出五種不宜飲用的開水,其中一種就是「經過多次反覆煮沸的殘留開水」。文中指出,反覆沸過的開水,將使鈣、鎂、氯、重金屬等微量成分增高,會傷腎,且亞硝酸鹽易增多。
但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何一成表示,飲用水礦物質若含量較多者反覆煮沸,確實會使礦物質變濃。但含量仍微乎其微,對人體毫無害處。
至於合格自來水中,原有的鉛、鎘、水銀等重金屬成分,皆設定在標準值以下,含量極少,也不可能會因重複主沸而變濃。且若使用具有除氯功能的重複沸騰熱水瓶,並不會生成有毒物質,反而可將殘存氯除盡。
而網路文章所指另外四種不宜飲用的開水,則包括「在爐灶上沸騰了很長時間,飲用水已經是溫吞水」、「裝在熱水瓶裡已好幾天,成了不新鮮的溫開水」、「開水鍋爐中隔夜重煮與未重煮的開水」及「蒸飯、蒸肉後的下腳水」。
何一成說,食物內的硝酸鹽物質,經過反覆加熱,與胺類結合後,才會產生亞硝胺,危害人體。他表示,也很少人會飲用或保存蒸飯、蒸肉後的下腳水。這種「水」通常會吸納食物加熱揮發後的成分,擺放二小時後就會開始腐敗,產生有毒微生物,確實不宜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