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三歲的王小弟因腹痛、嘔吐合併發燒送醫,白血球增多,血清C反應球蛋白上升,血小板增加,嘔吐物明顯潛血反應,因持續性嘔吐,利用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有出血性胃炎,但住院七天後,王小弟臀部以下起紫紅色斑點,確診王小弟罹患類過敏性紫斑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國書表示,冬季是小兒類過敏性紫斑症好發季節,這是一種易侵犯二至八歲孩童的血管炎,通常病患會出現腹痛、便血、尿血症狀,在發病前一至二周,可能曾有呼吸道感染或鏈球菌感染情形,或服用青黴素等其他藥物,再經由免疫複合體媒介造成小動脈、微血管與小靜脈發炎,進而造成紫斑症。
他說,紫斑症最明顯的特徵是下肢與臀部會出現紅色斑點,呈分散狀,八成以上患者是先皮膚紫斑後,再出現便血病狀。然而部分病患則可能先有不適症狀(腹痛、嘔吐等)後才出現紫斑,因而易被誤診,幸好大部分病童在輕微腸胃症狀或關節痛,約一至二周便可緩解。
陳國書說,類過敏性紫斑症症狀類似感冒,病童約有近一成五比率是以腹痛,為最初且唯一臨床表現,其腹痛症狀平均較約皮疹早十天左右發生。
他建議家長,若孩童腹部嚴重絞痛又發燒,記得檢查孩童身上是否出現小紅疹;孩童有原因不明急性腹痛,也應將此症列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