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處理
星雲大師在今年元月三日於人間福報發表一篇「問題的處理」的文章,很值為政者參考,特節錄轉載。星雲大師說:人,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問題,有能力的人,善於處理問題,沒有能力的人,面臨問題手足無措,如何處理問題才能「理事圓融」。以下幾點是他的看法:
第一、不要擴大問題:處理問題時,有些人喜歡製造問題給別人負擔,明明是芝麻綠豆大的事,卻弄得大家雞犬不寧,自己也得不到益處。
第二、不要低估問題:有些問題的確具有嚴重性,不可以低估,尤其牽涉到人事、金錢、是非的問題,一定要妥善處理。歷史上,三國的關羽「大意失荊州」,法國拿破崙「滑鐵盧之役」,都是過度自信,低估問題,才招致失敗。
第三、不要複雜問題:有了問題,應該要讓它單純化,不要過於複雜,如果又把別的問題混雜進來,只有更加難解。事情瑣碎繁重也很煩人,許多事不必要想得太多、鑽牛角尖,隨來隨遣,能夠簡單化,問題自然容易處理。
第四、不要執著問題:問題來了,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法,重要的是不能執著,讓問題從心上排除,才是究竟之道。解決問題要像一個挑重擔的人,能夠適時的放下,才能享受「如釋重負」的輕鬆自在。
善文(台南/社會觀察者)
施政應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
政府施政,應從以下兩個面相加以討論:其一,如果政府的施政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期待,那麼即使政策會使得某些特定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基於維護並創造最大的公共利益,還是必須秉持「捨我其誰」的精神,勇於推動。
其二,反之,假使政府的決策違背一般民眾的感情,超越民意的認知,就算是再強勢的官員,甚至整個行政團隊,都不和民意的廣大力量相抗衡。
基於以上的探討,可發現政府在決定任何政策之前,都必須先行全盤澈底了解民意的動向,以及縝密分析政策一旦定案施行後,對社會各階層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完全依附民意,或是單憑官員一己意見,都恐將失之公允和公信。范叔仁(高雄市/市民)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聖明的君主都是「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尤其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經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在「民主自由」口號高入雲霄的現代社會,更應該以民為貴。《尚書.太誓》上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所以說,民心不可違,上天會依據老百姓的意願來懲惡揚善。只有上順天意,下得民心才能受到上天的護佑,百姓的擁戴;反之,上逆天理,下欺民心者,自然難逃上天懲罰,百姓的拋棄。
宋朝的鄭清臣,生性非常的刻薄寡恩。他當槐裏縣的縣令時,虐待縣民。任滿離開的時候,槐裏縣百姓向他吐口水咒罵他。鄭清臣就以轄內屬民侮辱長官的罪名奏報朝廷。宋真宗就說:「為政最重要的是在得民心,民心對你的施政,既然是如此的唾棄反彈,那麼你在槐裏縣的施政和所作所為,不用問也就可以知道了!你竟然還敢抱怨,把民眾當街侮辱你的事情奏報朝廷,真是太膽大妄為了啊!」鄭清臣因此而被朝廷定罪貶官。
平心而論,治國之道是:有民意才能長治久安,有民聲才能防微杜漸,然而現在政府,忽視民意,結果治安令人憂慮,以及發生高捷等弊案,根本無法防微杜漸,也在在證明「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重要。王樹柳(高雄市/榮民)
政治亂象是公共關心的議題
國家花費大筆經費購武器,名為保衛國家,充實國力,到底是保衛誰?許多人都還沒享受到國家保衛,就已被龐大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政治是政府管理眾人之事,每個人都無法擺脫政府的支配,但人民更不能放任政府脫軌演出。
政府、公眾與個人就好比是社會的拼盤,個人的力量無法影響大局,必須彙集多方的意見,凝聚一起形成理性力量,督促政府政策。
公民論述是公眾意識的基礎,任何的議題應經過公共論述與參與的論辯,才決定政事。林彥佑(高雄市/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