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當大型強子對撞器(LHC),在二十七公里長的圓形隧道內,進行質子對撞實驗時,不只影響物理界,甚至也代表電腦世界的新世代即將來臨。
到本年底,LHC將以每五秒拋出五GB的「如海嘯一般的數據容量」,每年的原始數據輸出量,更高達一千五百萬GB,數量規模高於史上任何一項科學實驗。為使各地科學家只需按幾個指令,就能從自己的電腦上參閱數據,解決方案就是「LHC資訊網路」,這個計算網路,有可能成為未來網路的原型。
現行網路遇上的最大瓶頸,就是頻寬問題,它難以應付如海嘯般湧現的大量數據,但LHC網路則採用不同的思考模式處理數據。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利用十萬台全球最快的電腦網儲存,對撞實驗所產生的原始數據,並以每秒十GB的光纖網傳送數據到北美、亞洲及歐洲國家的十一處實驗室,接著再分傳到全球大學、政府實驗室,甚至私人機構的一百四十處地點。
由於過程極為複雜,CERN為此打造一套新的軟體,它把超級海量的數據集中在一處,不但能自行過瀘數據,還可讓其它國家的使用者輕鬆存取資料,有如在使用個人電腦一樣方便。
如果將LHC計算網路及其軟體能應用在網路上,未來的一般電腦用戶,將可以快速且輕易的取得世界各地的的數據,並借助新的軟體在自家電腦上自行算出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