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依修道斷惑來說,斷除第一品至第五品思惑,皆稱為「斯陀含向」;若是斷除第五品思惑,名為「家家」。其次,斷除第六品思惑,名「斯陀含果」。
超斷至第六品思惑盡,名「一往來」。次斷第七品第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斷至第八品,名「一種子」。次斷第九品盡,名「阿那含果」,畢竟不復還來欲界。
次斷初禪之初品思惑,至非想非非想處定之第八品,凡七十一品,都名為「阿羅漢向」;六種阿那含之階位,亦含在其中。第九無礙道斷惑盡、非想非非想定之第九惑斷盡、證入第九解脫道,皆名「阿羅漢果」。
今依《大毗婆沙論》及《俱舍論》中,來說明小乘佛教聲聞修道之階位。其階位,稱為四向、四果,又作四向四得、四雙八輩。
四向四果,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一)預流,音譯為須陀洹,又稱初果。分為預流向、預流果二種:
(1)預流向:即指入見道時,初見四聖諦之理,得無漏清淨智慧眼之階位。但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果位,故不稱果,而稱為向,蓋取其趣向於初果之義。
(2)、預流果: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八十八使),預入聖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無漏聖道(或聖者)之階位。預流果聖者之輪迴生死,最長僅於人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說明十四生之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稱為極七返有、極七返生。
(二)、一來:音譯為斯陀含。分為一來向、一來果二種:
(1)一來向:即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聖者,尚未斷除後三品之思惑,故一度生於天界,再來人間而入般涅槃,故稱為一來。然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果位,而僅趣向於第二果,故稱為一來向。
(2)一來果:即第二果,指已斷除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並證入果位者。
又於一來向之聖者中,斷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稱為家家聖者,簡稱為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