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炘綜合外電報導】伊斯蘭世界正值齋戒月,穆斯林國家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幾乎都掛著齋燈。據阿拉伯經濟學家估計,埃及每年齋月的彩燈消費量多達上百萬盞,再擴及周邊阿拉伯國家需求,此一傳統民族手工業每年創造上億美元銷售額。
齋戒月是穆斯林年度大節日,全球穆斯林在這個月每天從日出到日落之間禁吃喝,潛心持齋以磨練意志、堅定信仰,直到最後一天開齋節的到來。
在齋月期間,北非穆斯林的習俗是每一家都要懸掛各式各樣華麗燦爛的齋月燈,如同華人在春節期間掛大紅燈籠一樣,呈現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齋燈給齋月增添了喜慶,為孩子們帶來歡樂,也使這個逾千年歷史的傳統繼續延續。
專家考證,掛齋燈習俗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九七三年伊斯蘭教齋月的第一晚。當時伊斯蘭征服者法蒂瑪率領哈里法阿拉伯軍團進入埃及開羅城,全城百姓人人提一盞六棱型的小油燈,為大軍照路,後來逐漸形成齋月掛齋燈的習俗以為紀念,孩童更盼望齋月中提齋燈,四處遊玩的樂趣。
關於齋燈還有許多美妙的故事,其中之一是在法蒂瑪王朝當政時,婦女被禁止夜間外出,但在齋月期間允許到清真寺禱告,不過女穆斯林身邊必須有男性提燈在前引路,意在提醒路人後有女士,請先讓路;由此可見,在一千多年前開羅居民就有「尊重婦女、女士優先」的傳統習俗。
埃及齋燈行業基本上都是手工作坊,沿襲十九世紀簡樸的工藝流程,產量也有限,但其人性化的設計,以及造型貼近穆斯林民眾的社會化、宗教化,使它成為不可替代的文化代言。
傳統上,齋燈用薄箔和玻璃製成,裡面點上蠟燭,多少年來其外觀式樣變化不大。近年來,中國製造了種類繁多、造型殊異的齋燈,特別是各種動物造型的齋燈在裝上電池後,彩燈閃爍,歌聲悅耳還能行走,集照明、音樂、玩具等功能之大成,令中東孩童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