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常說「一念不起」,好比靜坐念佛,心念心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境界就叫一念不起,一點雜念都沒有。
佛法的用字很簡單,如法作來也很容易,正由於簡單容易,常被人曲解誤用。例如「一念不起」,師徒間就有段精彩對話;
徒說:「師父!我不是那種修法。」
師說:「你怎麼修呢?」
徒說:「我是觀空。」
觀空固然也是修行法門,但要觀得對。
師說:「你怎麼觀呢?」
徒說:「我觀得心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一點念頭都不起。」
師說:「你修錯了。你能觀得心裏空空洞洞,空空洞洞被你觀出來了,怎麼能叫空呢?你相信空能觀得出來嗎?那你是觀有啊。你把空當『心所法』了,當成一種境界了。完全錯了。」
師又說:「你觀得心裏一念不生,你怎麼知道一念不生呢?知道一念不生的那個知,不是念,是什麼
?」
徒說:「那麼說起來,觀空不對嗎?」
師說:「觀空是一個對的法門,不是那麼觀。佛經上說,不起諸見,叫觀空。心無所住,叫觀空。一切見不生,就是觀空境界。因為法要從心上會,一切唯心造,不可從法上會。心不住於有,有空;心不住於空,空也空;心不住於不住,不住也空。這才叫畢竟空。一切唯識所現,法本沒有,你怎麼能觀呢
?不見於有,有則空;不見於空,空也空;不見不見,不見也空。這個叫觀空法門。不是有個空被你觀,有個空被你觀的話,那空是有,怎麼會是空呢?」
這段話不太好懂,但是精萃所在,師父解說觀空境界與觀空法門,極為詳盡。於文中的「不見不見」,前者為動詞,後者為名詞。
師再叮嚀:「修觀空,未嘗不可,要心無所住,不起我見,照佛所說,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才沒有錯。不是說觀什麼都沒有,那是自己騙自己。」
徒又問:「六祖不是說過,不思善、不思惡嗎?」
師答:「也不是照你那種觀法。心不住於善,叫不思善。心不住於惡,叫不思惡。住於善或住於惡,必落果報。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心不執著於善見。心不執著於惡見。心不住於善惡,心不染善惡,叫知。不見善,不見惡,叫見。如果心和眼不染善惡諸法,知善惡諸法皆空,這個叫開佛知見。」
佛法裏,「思」當念求講,求善想惡,叫思善思惡。不思善不思惡的關鍵,在心無所住,不生諸見,並不是不知不解。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大士說:「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維摩詰告訴他:「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不善就是惡,惡法不生,善法就不會滅了。(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