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最近又成為國人關注的議題,包括:行政院通過經濟部能源局提報的「保障能源安全策略」報告,讓「核四」發電計畫可望於明年底試運轉;耗時十年的核一廠高階核廢料中期貯存計畫通過環境影響評估。
「核四」計畫曾經遭到主張「非核家園」人士強力阻擋,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帶頭在立法院靜坐及環島「千里苦行」伸張理念,迫使這項工程中斷,成為藍綠攻防熱點。幾經折衝,雖又恢復興建,但時間延宕已付出不少代價。
至於核廢料貯存問題,是因為台電核一廠高階核廢料冷卻池即將在九十九年貯滿,必須趕快完成中期乾式貯存設施,否則該廠可能被迫中止運轉。行政院環保署、原能會審查通過台電提出的環評案,但遭到計畫地點附近鄉民強烈抗爭。
政策規畫須兼顧經濟與環保,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確保能源供應是現代政府無可旁貸的責任。台灣能源進口比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九,幾乎完全仰給於人。近年,國際原油價格飆漲,燃煤也水漲船高,產油國和油商予取予求,我國加入搶購行列,國人記憶猶新。
雖然有人主張開發其他替代能源,但現在都不成熟。以國人較熟悉的水力發電言,是非常乾淨的能源,不過,台灣水力發電的供應並不敷需求,且雨季集中,難以穩定。加上建造水庫破壞生態環境,反彈力量很大。
風力、生質能源和太陽能發電方面,國內雖也下了許多工夫,卻都收穫有限。以風力發電為例,北歐、大陸新疆和美國西部都有相當規模,台電雖建立基地,引進大型機組試驗,無奈限於氣候環境條件,績效有限。
風力發電機組的抗鹽、耐酸能力國外等方面研究已久,且已建立經濟規模。台灣若不能針對氣候特質因地制宜,尋求改善之道,降低機件故障率,難免出現「橘逾淮為枳」的情形。
儘管國人對於核能發電安全的疑慮遲遲未能消除,但緩和地球的溫室效應,減低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共同責任和努力目標,台灣已經很難拒絕核能發電比重的增加。
行政院會通過的「能源安全策略」報告即指出,政府將逐年降低進口能源依存度;而自產的再生能源及核能占總供給比,將由去年的百分之九提高至二零二五年的百分之十八,提高一倍。此一政策,顯示擴大核能發電將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核能發電可達到減碳目的,且其科技愈來愈成熟,材料運輸又較油、媒輕便。基於發展經濟和便利民生的需要,我國對其倚賴日深,漸成「必要之惡」。但若未控制好,其殺傷力非常可怕,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核能發電雖不可免,但必先做好核四運轉的各項準備,同時對三個使用較久的核電廠加強安全維護,避免任何疏忽帶來禍害;對於核廢料的後續處理,更須十分審慎面對,而不是以「眼不見為淨」態度推到偏僻角落,種下禍害,尤須持續溝通,讓國人正確看待核能,取得大家共識和支持。
在「核四」停建與否間,曾經亂了步伐,造成國家鉅額損失和人民裂痕。希望電的光明,讓台灣走出「黑色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