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筆者住家不遠,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父母帶孩子離開這個在大人眼中的冷酷無情社會,這對社會福利服務工作者而言,相當心痛與不忍。
筆者不禁要問:為人父母者在生活發生困難、精神上有痛苦,為什麼不敢面對現實,勇敢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社會上有很多社福服務機構,如生命線、展望會、民間救難協會、公益慈善團體等,可以請求協助、輔導。
雖然背負卡債、貸款,但應可透過協商解決,生活雖陷入困境,但只要有誠意解決問題,相信社會一定會伸出援手,不至於讓一家四口含著悲、恨自殺,尤其是大人的失敗與不幸,小孩子為何要跟著承擔。
說起社會福利服務工作,依目前情況來評斷,筆者認為官不如民,政府的社福服務工作有的並未落實,有的採短線作法,或是為了選票,討好特定族群,如老人津貼等,但對貧苦、急難家庭的救助工作,相對缺乏,各地的民間慈善會,雖彌補了政府的缺失,但是限於財力、人力及物力,尤其是個案資料的來源、調查及資訊不足,造成慈善會無法適時提供協助,使得悲劇一再發生。
近年來媒體對自殺新聞的鉅細靡遺報導,及過於渲染情節,不但於事無補,且有反效果,媒體應在報導新聞時提醒大家,如知道有類似悲劇人物或家庭,應該向政府主管單位、生命線、展望會及社福團體、公益慈善社團反映、請求協助,相信能讓案主有絕處逢生的一絲希望,減少發生悲劇。
此外,教育單位尤其是社教機構,也應教導大家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舉個例子,有個家庭因被朋友拖累而負債累累,財產只有五千元,父親面對天天上門的債主,喪失了鬥志,女兒握著父親的手說:「爸!我要告訴您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父親聽了納悶不已,女兒再說:「壞消息是明天我們要還錢給王老闆,好消息是我們還有五千元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這段時期。爸!您永遠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別洩氣嘛!」短短幾句鼓勵又幽默的話語,使頹喪的父親振作起來。
人們常因缺少一句令人振奮的話,而一蹶不振,而負有社會教育責任的媒體若能有一句振奮的話、一則溫馨故事的報導,也許就會減少一件悲劇發生,這遠比報導一些八卦,更有意義、價值。
我實在不願意再看到類似的悲劇,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彰化縣和美鎮一家四口燒炭自殺,成為類似悲劇的最後的一件,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