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開蔓荼羅》愛別離苦

鍾文音 |2008.08.26
2464觀看次
字級

「若愛生時,便生愁蹙、啼哭、憂苦、煩惋、懊惱。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楞嚴經》

愛情,古今藝術家傾全力歌頌它,希臘詩篇:「儘管時間固執,我的愛情飢渴未了。」愛情和飢渴有關,飢渴又和欲求不得有關。環環相扣,於是愛情甜美的另一端是苦的。

但眾生皆問:「情是什麼?永遠是什麼?」佛家說:「情不重不生娑婆。」

愛情,就像在刀上舔蜂蜜。

也因愛情具有這樣的「甜蜜與傷害」特質,而成了人性裡最糾葛情緒的來源之一,所以學佛者最要去看破的就是情執。釋迦牟尼佛還是希達多王子時,第一個切斷的也是他的情執--愛妻愛子。

世間物,在我看來以愛情最磨人心智。新聞裡人與人的傷害,大多因情在作祟,人生的各種苦裡,以愛別離苦和欲求不得苦最為顯著,煩惱成苦,苦成沮喪惆悵或者消沉或者傷害。但可堪玩味的是愛情通常都是在還沒被征服前,大家渴望追求;有的人追求到手了擁有愛情了,卻也不懂珍惜。人性是一個極其獨特的心理結構,充滿著各種欺罔與假象。

因此我們必需明白不論我們如何追求與執著,這些都注定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成幻影。所以當我們若如是想,我們竟然為了幻影而心苦一生時,會不會就饒過自己也饒過別人。

所以,這世間被佛家稱為大幻境,「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顯教四處其實充滿著釋迦牟尼佛的「密意」。只要對眾生有益的都是妙法,何來顯密之分。

打破幻境的唯一方法是覺知,察覺微細的煩惱。

我們也常讀到:「煩惱無邊誓願斷」。

上師開示:「煩惱無法斷,只能轉。」

所有的經典都在「斷欲斷念」,唯獨般若部的(理趣經)經典是在家人必讀之經,因為此經典正是對於如何毫無遮掩地利用貪嗔癡來修行至菩薩地所做的一部大開示。所以其實不是去迴避貪嗔癡的存在,恰恰相反的是,看住那個存在,運用那個存在來「藉假修真」。

每回我說我執著時,我的上師常笑說,你還執著的不夠。如果你能夠把「開賓士當成開腳踏車般,那你就不執著了。」問題是我連賓士車都沒開過呢。我忽然明白,所以如果沒有執著過,又如何去了解什麼是執著。

沒有愛過的人,怎知愛別離之苦。避隱山林者,如何知滾滾紅塵中人之煩惱苦痛?佛法如果都在名相打轉而無法融入生活,或者只求個人修行,那是無益於當今眾生的。

所以說來也不是幻境有錯,而是我們應該利用這人間假境來修真心一如。

為何釋迦牟尼佛說要在人道成佛?而祂所示現的故事就是他在未開悟前也是一個歷經結婚生子的人,然後才從矇懂無知到明心見性。貪嗔癡慢疑也可以化為推波助瀾我們到開悟的彼岸動力。

所以五毒也可以是五蘊,應該視一切的逆境為增上緣,這才是積極的生活。所以有人錯覺佛家說幻談空,其實不是消極的什麼都沒有,相反地是在「擁有裡而不被那個擁有束縛。」所以這樣說來愛情與別離,或者財富與平淡,都不是問題,凡夫各取所好。若能對境練心,那麼我會說「一切的發生都是好的。」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