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許多游過泳或洗完頭的民眾,習慣用棉花棒掏乾耳朵,卻不慎造成外耳道細菌感染。耳鼻喉科醫師賀自立建議,最好不要用棉花棒掏耳朵,因為不當的使力,反而會造成耳朵傷害。
台北縣中和市張小姐因為天氣炎熱,習慣每天洗頭髮。最近洗頭時,不慎耳朵進水,張小姐將頭傾斜,並上下跳動,藉此排出耳朵水分,但總感覺耳朵很癢,於是拿棉花棒猛掏耳朵搔癢,並擦乾潮濕的耳道。
耳癢難受的張小姐,到永和市賀自立耳鼻喉科診所就診,醫師賀自立檢查她的外耳道,發現耳壁長出濕疹,醫生開給內服藥物及外塗藥品,沒幾天症狀就紓解了。
賀自立表示,夏季時節,民眾喜愛游泳及每天洗頭,但耳朵進水後,習慣用棉花棒、髮夾等器具猛掏耳朵,卻因掏耳搔癢使不當,造成耳壁受損,導致細菌、黴菌感染,造成外耳道發炎。
賀自立認為,耳朵分泌的油質具有隔離、保護作用,且耳垢會慢慢往外堆,最終會掉出耳朵。自行掏耳朵,不僅容易破壞保護層,甚至將耳垢往內推,造成阻塞,等到耳朵進水耳垢吸水後,耳內濕氣更重,加上保護層已被破壞,最後造成細菌滋生。
賀自立建議,如果耳垢多,游泳前可以請專業醫師幫忙清除耳垢。至於網路上流傳可用吹風機吹乾耳朵,賀自立表示,吹風機的熱風易造成暈眩,民眾宜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