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們可以用「發軔」來形容事業或行動的開始,但是不可誤寫成「發仞」或「發韌」!
因為「軔」是阻止車輪滑落的橫木,「仞」則是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至於「韌」帶有柔軟結實的意思,這三個字明顯不同,一定要分清楚!
屈原〈離騷〉云:「朝發軔於蒼梧兮。」王逸注:「軔,支輪木也。」因此「發軔」是指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子開始行動,一般用來比喻新事物、新局面的開始,或開始行動,猶如「濫觴」、「開端」、「先導」、「先河」的意思。
所以「發軔」當用「軔」,而非「仞」或「韌」!
「為學發軔」是我們常用來勉勵教育者的成語,肯定他們在教學第一線所扮演的啟發角色;至於一般有關「發軔」的用法如:
「宜蘭民風淳樸,錦歌簇簇,綠水青山,正是戲曲『發軔』的搖籃。」
「藝術創作,從意念的『發軔』到作品完成,不知要經過多少次轉變,才能臻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