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首次從青藏公路進入拉薩,短短17天旅程,我宛如飄泊異鄉的遊子,回到了熟悉溫暖的家,心靈一片「輕安自在」。
四年後我離開職場,陸續收集資料,醞釀已久的西藏夢終於在2005年5月實現──我獨自前往滇、藏、川的藏區,揹負背包旅行了50多天。
那年,我剛好50歲。
當年9月通過申請,於「西藏大學」學習藏語文兩學期,至今每年避開七、八月的旅遊旺季,像候鳥般固定重返藏地兩次。西藏之於我,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像是某種返鄉之旅。
雪域之境 山高水深
最佳旅遊西藏方式,其實是自助旅行,依照自己的興趣遊走,與藏民深入接觸,才能看到藏族文化的底層。
進入西藏,除了搭機或火車外,尚可選擇青(青海)藏公路、新(新疆)藏公路、中尼(尼泊爾)公路、滇(雲南)藏公路、川(四川)藏公路等方式進入。
其中風景最美但路況最差的是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狹窄的公路穿越橫斷山脈,怒江、金沙江、瀾滄江三江切割藏東紅土地,山高水深,從山口到谷底,落差可達2000公尺,真實體會「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形容。
如果你時間充裕,建議走滇藏公路或川藏公路入藏,慢慢從低海拔上升,身體有充裕時間自我調整適應,較不會出現高原反應。
春夏花香 秋色醉人
若搭機進藏,驟然抵達海拔3650公尺的拉薩,一般都會有高原反應,輕重因人而異,多喝水或酥油茶、動作緩慢、多休息,大約二、三天,便能適應。
最適合到西藏旅遊的時節因人而異,我個人偏好冬季的西藏,雪景奇美外,拉薩少了喧嘩的遊客,大街小巷都是從外地來朝聖的農牧民,編織成藏味濃厚的游動風景。而春夏之交的五至六月,野花滿山坡,九、十月的秋色,也都相當醉人。七、八月則是雨季,郊野泥濘難行。
以佛教徒身分遊西藏,除了一般必前往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達賴喇嘛夏宮)、扎什倫布寺(班禪喇嘛駐錫地)、及聖湖納木錯與羊卓雍錯外,更不容錯過各教派主寺、神山聖湖及宗教節慶。
四大教派 各領風騷
在幾乎全民信佛的西藏(少數信苯教),分四大教派,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基本教義都來自佛陀,但傳承祖師、修行方法各異,旅者可依個人興趣參觀。
薩迦派主寺為日喀則地區的薩迦寺;噶舉派中,直貢噶舉派主寺為直貢寺,噶瑪噶舉派(流亡印度的十七世大寶法王所屬)主寺為楚布寺,二者都位於拉薩市郊;寧瑪派主寺為山南地區的敏珠林寺;而達賴喇嘛所屬的格魯派,有三大寺院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
這些寺院,位於市區的都有小巴抵達,路途較遠的大多設有朝聖專車,每日清晨於大昭寺廣場前發車,方便藏民前往。少數則需前往東郊和西郊客運站搭車。
若是自助行,沒有地陪講解,可聘請寺院的漢語解說僧侶(需支付費用),否則最好在搭車時便和懂漢語的藏民乘客建立關係,下車後隨著他們一起朝聖,只要知道你是佛教徒,幾乎每位藏民都會熱心講解。
各式節慶 融入生活
佛教自印度傳入西藏時,受到原始宗教苯教影響,無數的神話融進現實生活及信仰中,交織成宗教色彩豐富的文化,以致主要的節慶無異就是宗教節日。
最具特色的大節慶有藏曆(藏曆與農曆相近)4月15日「薩嘎達瓦節」(紀念釋迦牟尼佛降生、成道、涅槃)、6月30日「雪頓節」(哲蚌寺曬大佛)、9月22日「佛陀天降日」、10月15日「吉祥天女節」、10月25日「甘丹安曲」(燃燈節,紀念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12月27日「普結節」(朝覲色拉寺鎮寺之寶金剛橛)。
若能親身參與這些節慶,對於西藏信仰與文化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尤其對藏民以整個生命緊緊融入宗教的虔誠信仰態度,更會產生無限感動與讚歎。
如果你體能不錯,推薦一定要「轉神山」,這是藏族的宗教傳統,他們認為高山是連接天與地兩個世界的媒介,遠在古吐蕃時期,人和神之間的溝通依靠高山,高山被視為天神回天界與下凡間的「天梯」,所以稱為神山。
累增功德 免輪迴苦
藏民相信轉神山可以保佑平安、增加功德、洗清罪孽、免受輪迴之苦。終其一生,依體力及和財力不間斷的轉聖山,他們深信:能死在轉山路上,是榮耀也是一種幸福。
轉神山一般分為「外轉」和「內轉」,外轉為大轉,有時要走幾個月,內轉為小轉,通常只走幾天,路上會不斷誦經、焚香、掛經幡及大禮拜。
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是雲南梅里雪山、青海果洛州阿尼瑪卿山、西藏阿里地區崗仁波齊山和青海玉樹州尕朵覺沃山。其中梅里雪山號稱神山之首,而崗仁波齊山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信徒視為宇宙中心。後者生肖屬馬,前者生肖屬羊,每逢馬年和羊年,轉山人絡繹不絕,功德千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