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左鎮訊】台南縣左鎮鄉早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聚居地,全鄉人口近三分之一,都還留有平埔族的血統,而拜壺的地方稱為「公廨」,是平埔族人的特有文化,左鎮鄉還保有不少,文史工作者茅明旭等年輕一代,正在山野田間尋找「公廨」,留下歷史的紀錄。
左鎮鄉昔稱「拔馬」,係西拉雅族新港社群支社之一,境內特殊的家姓如兵、買、萬、哀、羅、穆、姬等,大多是平埔族的後裔,目前左鎮鄉內尚保有許多平埔人的遺跡,如「公廨」就是其中一項。
文史工作者茅明旭說,「公廨」祭祀的是太祖,是平埔族人的祖靈,通常是以酒壺代表,設置在家中,或在野外數戶一起供奉,多數的公廨已被漢化,蓋成小廟或設香案、拜香。
茅明旭日前在澄山地區,發現一處傳統的平埔族公廨,矮小的磚造房子內,只放著二個酒壺,沒有香案,簡單、乾淨,旁邊放著掃帚,茅明旭說,這個公廨沒有受漢化影響,是相當傳統的平埔族公廨,非常難得。
茅明旭指出,太祖應沒有性別的,但後來的演化,放著二個酒瓶,可能是代表男性、女性,或是陰陽,公廨雖然處處可見,但與漢人的土地公不一樣,不是神明,而是祖靈,祭拜上通常是供奉檳榔,或點香菸,太祖也愛乾淨,所以才會放上掃帚,隨時打掃。
在左鎮鄉內,平埔族公廨很多,從當地的摔死猴到菜寮、澄山、山豹、大鼓、滴水仔部落,東進岡林村內岡林及外岡林,再深入草山與二寮兩村,沿途都有公廨,但很多都隱藏在山野林間,茅明旭及奇木工房的年輕老闆等年輕一代,正努力踏查尋找,逐一留下歷史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