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酸化 讓海洋動物生不了

記者王永和整理報導 |2008.08.22
1585觀看次
字級

地球上二氧化碳不斷增加,而二氧化碳溶入海中,造成海洋酸化。一份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酸化日益嚴重,可能會降低海洋中無脊椎動物的授精率,並可能最終讓海膽、龍蝦、貽貝和牡礪類動物無法再生存下去。

海洋表面可以吸收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形成的酸度較低,但這些酸度漸漸累積增加了海洋的酸性。

海洋pH值 200年降低0.1

在全球工業化的200年裏,約有超過6500億噸的由礦物燃燒、水泥製作而釋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海水變熱趨勢明顯,現在海洋的pH值(酸度值)已經下降了0.1。這比1個世紀前世界工業化開始時的pH值下降了25%。而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研究人員預計,到2100年,海水的酸性將是現在的3倍。

如果海水酸度不斷增加,珊瑚、貝殼類以及骨骼含鈣的海洋生物,會因鈣代謝失常而生長緩慢,數量減少,以這些海洋生物為食的魚類也會隨之減少或滅絕。因此,海洋酸化將會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

科學家已經知道,海洋的酸化正逐漸蠶食海洋中的貝類動物,但一項針對海洲南岸海膽的最新研究更發現,海洋酸度的上升,阻礙了海洋中生物的精子游入海洋與卵子結合的能力。

而一項由澳大利亞和瑞典科學家合作的實驗研究報告顯示,到了2100年,氣候變化和隨之而來的全球海洋酸性的上升,將使某些海洋物種的繁殖率大幅降低25%。

酸化讓海膽受精率降低25%

這項實驗是研究海水對海洋生物繁殖的影響,研究人員讓海膽在pH值低於正常值8.1到7.7的海水中進行繁殖。這種海膽的繁殖方式與大多數的無脊椎海洋生物類似,是體外受精,海膽先將卵細胞和精子排到海水中,兩者結合後形成受精卵,然後再進行生長。

當海水處於過酸的情況時,該海膽的精子活性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受精成功的機率下降25%。而即使受精成功,其幼體的發育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實驗顯示,僅有75%的受精卵能發育成健康的幼體。而受精卵數量下降25%,就意味著繁殖數量將下降25%。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海膽的外殼是由石灰質構成的,而這種外殼極易在酸性環境下受到腐蝕的。研究人員表示,具有石灰岩骨骼或外殼的物種的生命,將因海水pH值的下降而受到嚴重的威脅。

研究人員也在研究酸性環境對其他物種是否有相同的影響,尤其是對具有經濟及生態學重要意義的物種如龍蝦、蟹、貽貝和魚類等。

目前的研究仍然無法全面了解海水酸化的影響,需要更多研究結果來證明海水酸化是否會對生物有更糟糕的影響。

研究負責人之一、麥考瑞大學的威廉森(Jane Williamson)說:譗我們十分驚訝,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研究海洋酸性對海洋動物鈣化結構的影響,但有證據顯示它會影響非鈣化結構,例如精子或卵。豃

鈣化生物 被酸得骨質疏鬆

2006年發表的譗海水酸化對於珊瑚礁和其他海洋鈣化生物衝擊豃報告早已提出警告,全球持續燃燒化石燃料並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不但造成海水酸度提高,同時也侵蝕著珊瑚與其他海洋生物組織的鈣質,如同骨質疏鬆般使人類骨骼愈來愈脆弱,若海洋酸化繼續演變,則鈣化率於21世紀內將下降60%。

報告指出,海洋在正常情況會保持自然性地鹼化,但是二氧化碳的交互作用卻使得鹼化減緩而酸化加劇。酸度的增加降低了碳酸鹽離子的濃度,許多海洋有機生物,以碳酸鈣為基礎,形成它們的骨骼,並以此建造珊瑚礁體結構。

由於珊瑚礁體建造的速率趕不上侵蝕耗損的速度,因此礁體結構將飽受嚴重威脅。海洋化學在未來10年或甚至下個世紀的改變,將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活面貌完全走樣。

報告並警告,冷水海域的礁體特別容易受到海洋酸化的威脅,例如在阿拉斯加沿海水域,而當地廣大的礁體是許多重要魚種的棲息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