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雞 搖滾歌詠台灣人心酸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 |2008.08.15
1008觀看次
字級

早期呂泉生等人交響合唱演出 此次導演呂柏伸彰顯小說女主角月里 追求自主毅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段訴說女性艱苦的生命謳歌,窺看寂靜年代幽微錯置女性身影,有血有淚有靈魂的戲「閹雞」,今天起至十七日在國家劇院登場,台灣契訶夫式劇本表現閩南語韻味與日常生活點滴,全劇並以台灣民謠,作為舞台劇的配樂。(記者邱麗玥攝)

舞台上的景緻,完全呈現台灣傳統家庭復古的風味,舞台設計劉達倫表示,除了強調「歷史感」和「真實度」外,也力求氣氛的渲染,為此,將利用各種象徵隱喻的手法,來呈現劇中要角的生活變故,從富有到貧窮。

服裝設計林恆正表示,服裝也是盡量做到復古的真實感。新銳劇場音樂人王希文,以一個六人編制的樂團於戲的進行中,以抒情搖滾版的新曲風,歌詠台灣人的辛酸血淚。

「閹雞」原作者是張文環,原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曾在日本新宿「風車戲劇」研究舞台劇的林摶秋改編成舞台劇本。是台灣早期新劇運動中,演出最為成功的作品。當時一群熱血青年,如音樂家呂泉生、畫家楊三郎等人,雖在日本「皇民化運動」的高壓統治下,仍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並搬演這一齣話劇。

導演呂柏伸指出,作曲家呂泉生將採集來的台灣民謠重新編曲如「丟丟銅仔」、「六月田水」等,第一次以交響合唱曲的形式出現在舞台,讓當時的觀眾聽到「鄉音」的呼喚,觸動他們對祖國的向心力。首演當晚,演出進行到一半,劇院忽然停電,幾乎被迫停演,當時的觀眾中有人自動跑上舞台兩側,以手電筒的照明代替舞台燈光,要求繼續演出,讓全劇得以順利演完。這種表現民族意識的戲劇,令日本當局十分惱怒,第二天便下令禁止在演出當中演唱這些台灣民謠。

六十五年後,如何讓這齣新劇作品的重新搬演,不再僅是「復古懷舊」而是可以與當代台灣觀眾對話,為此,呂柏伸將在林摶秋編創的劇本內容架構之外,委請國內知名編劇王友輝補寫增添二至三場戲,還原並彰顯原著小說中女主角月里追求自主的毅力和決心。邀請國內劇場實力派演員姚坤君和韋以丞,分別擔任飾演本劇男女主角阿勇和月里,也邀請國內第一個老人劇團魅登峰劇團的幾位資深團員吳煥文等共同參與演出。

呂柏伸表示,「閹雞」再次被搬演,台南人劇團希望能夠打造一齣具有「契可夫戲劇詩意」的自然寫實舞台劇。因為林摶秋所改編的劇本,缺乏明顯戲劇性的片斷,其幕與幕、景與景間,並沒有清楚連貫性,也沒有所謂的戲劇性轉折與高潮。

呂柏伸說,這次將盡量客觀呈現,是要求演員以最樸實自然的方式,讓觀眾去看舞台上所發生的事件,如吃飯、喝茶、爭吵等,完全就依照原本生活的樣貌具現。

「閹雞」於國家劇院演出,購票洽(○二)三三九三九八八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