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又稱媒妁,《說文》:「媒,謀也。謀合二姓以成昏媾。」媒妁就是對兩姓兩家從中謀合,促其合成兩姓之好。
媒人的起源很早,《詩經》就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詩句,可見媒人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古代禮制中,都明確規定婚姻必須有「媒妁之言」。《禮記.曲禮》:「男子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詩經.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戰國策.燕策》:「處女無媒,老且不嫁。」都說的是沒有媒人不能成其婚姻。唐代時,還將「媒妁之言」載入法律條文中,《唐律.戶婚》載「為婚為法,必有行媒。」近世也有「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的俗諺。
古代婚姻有六禮之說,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基本上每個環節都需要媒人穿針引線。「昏禮,下達,納採用雁」(《儀禮.士昏禮》),鄭玄注:「達,通也,將欲與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說的是男方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女方同意議婚後,男方備禮前去求婚。《孔雀東南飛》中就有「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的描寫。
古代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遠溯西周就設有「媒氏」的官職,「為設媒官,始知聘娶」(《三國志》),都表明媒人在古代聘娶中的重要。「前兒官媒拿了個庚帖來求親,太太還說老爺才來家,每日歡天喜地的說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這事,恐老爺又傷心,所以且不叫提這事」(《紅樓夢》第72回),寫的是官媒拿庚貼來給探春提親。私媒則是民間的媒人,至少從宋代開始,社會上出現了以贏利為目的的媒婆。《水滸傳》中描寫了兩個媒婆的形象,一個是王媒婆,「宋江轉回頭來看時,卻是做媒的王婆,引著一個婆子」(第20回),在王媒婆的撮合下,宋江娶了閻婆惜做妾。一個是王婆,「你既是撮合山,也與我做頭媒,說頭好親事,我自重重謝你」(第24回),在西門慶的央求下,王婆極盡巧言之能事,撮合西門慶和潘金蓮成了苟且之事。
古代婚姻多是包辦,媒人在說合時,也有為貪財而誤人終身的,因此受到人們鄙視。淩濛初曾在《初刻拍案驚奇》中這樣罵媒婆:「看來世間聽不得的最是媒人的口。他要說了窮,石崇也無立錐之地。他要說了富,范丹也有萬頃之財。正是:富貴隨口定,美醜趁心生。再無一句實話的。」
媒人除了這一俗稱外,還有伐柯、掌判、蹇修、冰人、紅娘、月老、氤氳大使、保山等雅稱。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豳風.伐柯》),「執柯以伐柯」(《中庸》),意為握著斧柄砍伐樹枝,以此比方娶妻,所以稱做媒為「伐柯」「執柯」「作伐」,稱媒人為「伐柯人」。
「媒氏掌萬民之判」(《周禮.媒氏》),意為負責成就男女夫婦之事,後因稱掌判為媒人的代稱。
「解佩饗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屈原《離騷》),蹇修本意為口齒伶俐,後以通曉詞理的蹇修作為媒人的代稱。
「孝廉令狐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晉書.索紞傳》),令狐策夢見自己站在冰上與冰下的人說話,就請索紞圓夢。索紞說這個夢預示令狐將要為人說媒,冰破時節婚事就成了。後來,便把媒人叫做冰人,也稱冰上人、大冰、大賓。
唐代元稹作《會真記》,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通過侍女紅娘設謀撮合,終成眷屬。此後,「紅娘」就成了媒人的別稱。
「韋固少未娶,旅次宋城,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撿書。因問之。答曰:『此幽明之書。』固曰:『然則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因問囊中赤繩子,曰:『以此繫夫婦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繫之,終不可易。』」(李複言《續幽怪錄‧定婚店》),唐人韋固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書,說是掌管天下男女婚姻的幽明之書,老人還說身邊袋子裏的紅繩用來繫夫妻的腳,不管是仇人還是分居兩地,只要用紅繩繫在腳上,就會結成夫妻。因此稱媒人為「月下老」「月下老人」,簡稱「月老」。
「世人陰陽之契,有繾綣司總統,其長官號氤氳大使」(陶谷《清異錄》),氤氳大使是傳說中掌管婚姻的神,後代指媒人,又稱氤氳使者。
保山,取義于買賣中的保人,用於婚姻中則形容有媒人作媒的婚姻就像山一樣穩固可靠,因此,別稱媒人為「保山」。
近幾年出現的婚姻介紹所,以及電視、報紙為青年人徵婚搭橋,都是適應社會發展而出現的,與古代的媒人已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