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和三軍總醫院合作 針對癌症幹細胞 發展醣分子抗癌疫苗及晶片 降低威脅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和三軍總醫院針對乳癌幹細胞表面多醣抗原物質Globo H的聯手研究,找出兩種可以對付乳癌幹細胞的新方法,可望讓乳癌患者多一線生機,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上。
中研院幹細胞實驗室負責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所所長游正博表示,現在治療癌症的方法多半是針對一般末代癌細胞,以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清除這些癌細胞或讓它們縮小;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其實也有「癌症幹細胞」存在。
游正博解釋,雖然癌症幹細胞只占所有癌細胞的百分之一,但是它會增生出癌細胞,也會分化出子代細胞,堪稱「癌症生長的源頭」;如果不「斬草除根」,解決掉癌症幹細胞,癌細胞就可能「春風吹又生」,無法根治。所以以癌症幹細胞作為抗癌的主要標的,是最新的研究趨勢。
Globo H是表現在乳癌細胞表面的六分子醣脂質,它也出現在卵巢癌、攝護線癌等其他癌細胞表面。基因體中心副主任陳鈴津表示,目前已有針對一般乳癌細胞Globo H為對象的治療性疫苗,但是研究團隊最新發現,Globo H也會表現在乳癌幹細胞上;甚至也首度證實,生成乳癌細胞Globo H的原料Gb5,須透過「岩藻醣轉化←」這種催化劑才能合成Globo H。於是研究團隊構思出兩種對付「乳癌幹細胞大魔王」可行的「必殺絕技」。
乳癌幹細胞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文瑋解釋,第一招是將Globo H疫苗加上一種取自天然海綿的醣脂質α-galatosylceramide作為佐劑。目前在小鼠實驗上發現,這個方法可以誘發小鼠產生辨識Globo H和Gb5的抗體,讓小鼠對乳癌幹細胞產生免疫力。
另一招是抑制「岩藻醣轉化←」,讓Gb5沒有辦法變成Globo H,達到抗癌的效果。但是張文瑋表示,第二種方法可能會產生副作用,以疫苗的方式,讓個體產生對癌症幹細胞的免疫力,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陳鈴津表示,目前Globo H乳癌疫苗已經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預計明年初針對第四期的乳癌患者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