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象(上) 一個城市的堅守與眺望

李錦華/文   王川/圖 |2008.08.07
573觀看次
字級

當古老的寺廟遺址與反映佛教活動內容的古老岩畫交相輝映在連雲港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時,我們側耳細聽,似乎也聽到了來自兩千多年前的晨鐘暮鼓之聲……
 

有形之中與無形之外

文化的守望總是孤獨的,孤獨的守望總是堅韌而強悍的。

一隻石象從遙遠的天竺來到連雲港,在近二千年的顧盼之間,它凝固了什麼?它又釋放了什麼?在歲月的風雨中,這石象似乎永遠保持著謙恭與平和,但在它的有形之中與無形之外,又蘊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古典籍有云:

「大象王謂諸佛也」--這是說,大象之王就是諸佛。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佛即是象、象即是佛的神經之象!

「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那流傳千古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恰又如獅子之吼聲驚醒了多少睡夢中人……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明察秋毫、明古析今的智慧之象!

「象王行處落花紅」--那大象儀態萬方,典雅雍容,所到之處化腐朽為神奇,可令天地間萬物為之流轉變遷……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尊者之象!

佛教的海上傳播之路

古典籍還記載:

兩國相爭,國王捕捉大象參戰。一白象對國王說:我若參戰,家中衰老失明的父母必餓死。國王被其孝心感動,便放了白象。後來,白象的父母死了,白象又專程到國王那裡指出戰爭的危害。國王聽了深以為然,於是派遣白象至敵國講和,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有情有義、忠孝雙全的仁者之象!

大象無形啊!惟其無形,才可以賦予有形者呼吸與生命,才可以賦予有形者思想與情感;惟其無形,才可以不拘泥,才可以有創新,才可以不斷地吞吐吸納自我完善,直至臻於「泱泱湟湟」、「氣象萬千」之境;惟其無形,才可以堅守,才可以眺望,才可以透過歷史的鬱鬱黃花與青青翠竹,辨析一個城市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文化史。

那是一個人格理想與文化情懷都如遼闊的疆域一樣博大而兼容的強悍的時代。物產豐饒,有漁鹽之利;文采風流,有漢賦華章。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明帝夢見有金人飛行於自己的宮殿之中。次日清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道:西方有神叫佛,全身金色,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於是,明帝派遣十八人前往西域訪求佛道。至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迎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二僧,用白馬馱回佛像和經卷,回到洛陽,明帝特為他們建立精舍以供居住,稱白馬寺。從此,「佛、法、僧」三寶俱足,漢地佛教得到了皇權的大力推廣,其規制恢弘,香火不絕……漢明帝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繼位前就有擔任東海公的為政經歷。其繼位後統治時期,地方王室信奉佛教更是得到了他的鼓勵。那是早在白馬馱經之前,即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六十五年),漢明帝之弟、楚王劉英,已經在他的屬地--即今徐州、連雲港一帶,大搞「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的盛大佛教活動,這些活動得到了明帝的高度讚許,並專門下詔予以肯定。這表明了當時的佛教在楚地的傳播早就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也使孔望山石象的橫空出世具備了科學合理的時代背景。

那麼,如何解釋沿海地區佛教活動早於內地白馬馱經這一歷史史實?國學大師梁啟超在《佛教之初輸入》中作了嚴謹而精確的講述:「向來史家為漢明求法所束縛,總以佛教先盛於北,謂自康僧會入吳,乃為江南有佛教之始……但舉要言之,則佛教之來非由陸路而由海,其最初根據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飲冰室專集》第五十二卷,中華書局一九三六年版,第七頁)斯人已逝,言猶在耳,在這廣闊的江准大地上有一灣海港,那就是佛從海上來的最初登陸地之一--連雲港!

石象作為文化符號的啟迪

但那石象,它始終不言。石象不言,它足旁的象奴不言,它腳下的蓮花不言,它以其四點八米身長、二點六米身高的偉岸組合成一個二百餘噸重的文化符號,啟迪著後世人們的驚嘆和思考--當代佛教大德、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為此曾欣然賦詩一首:「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象,及見流沙白馬來。」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王志遠先生實地考察後也以詩評讚:「伊存經授史傳明,孔望摩崖造像清,白馬雖遺雙塚立,更聞未雨驚雷聲。」他們都從佛教史研究中關於「佛從海上來」的觀點出發,確認了連雲港作為佛教從海上傳入中國最早登陸地的歷史地位,但趙樸初老強調了石象的久遠,它的歷史早於白馬馱經;王志遠先生強調了石象的意義,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必將如未雨驚雷,振聾發聵。

事實正是如此!早在白馬馱經以前,那距離石象不遠的地方,即連雲港市宿城山中,一座寺院與佛塔已拔地而起。按清代崔應階撰修的《雲台山志》卷二「寺觀」欗中「法起寺」條內容:「法起寺,在宿城山中,相傳鷲峰石塔建自漢時」,這是現存古文獻中關於漢代連雲港地區最早修建寺院、建造佛塔的記載。該寺院名,出自佛經中「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句。那麼,何為「法起」之境?正是連雲港!是佛從海上來之後,佛的腳印第一次踏到的中國大地!

在距離石象更近的地方,過一片樹林,就可見一壁山崖,在長十七米、高約八米的陡立坡面上,分布三組佛教題材石刻像。一組是「釋迦涅槃圖」,再現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的情景;一組是「佛及力士像」,佛像身飾身光,無「化佛」,反映了佛教石刻佛像的初期特點;一組是「捨身飼虎圖」,一尊臥佛面部清秀安詳,其腹部上方用高浮雕手法雕出一隻老虎正在撕咬他的肌膚,反映了佛教有名的「薩垂那」太子捨身飼虎的傳說。對此,我國考古學界已有公論:孔望山漢代摩崖佛教石刻比敦煌莫高窟至少還要早三百年!這樣,當古老的寺廟遺址與反映佛教活動內容的古老岩畫交相輝映在連雲港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時,我們側耳細聽,似乎也聽到了來自兩千多年前的晨鐘暮鼓之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