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生死自在.瀟灑去來」的兩大前提:「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續)
在上周的文中談到,如果我們想要能夠真正坦然面對以及從容因應生死大事,而且最後能夠安詳善終、如願往生、瀟灑去來的話,大家最必須實在擁有以及確實掌握的,絕對不只是幾個簡單的答案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自己和家人都必須要對「生死大事」有全盤系統性的認知與理解,以及一整套的因應策略與具體實踐方案,再加上全家人與親朋好友的相互支持團隊、關懷模式、因應策略與相關的配套措施。具體而言,要想真正能夠做到「生死自在」與「瀟灑去來」,我們需要及早具備兩大前提:一、思想建設,二、心理建設,此兩者相輔相成,而且缺一不可,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以下接著為大家解說這兩者的意涵。
有關生死大事的「思想建設」,是屬於個人在理智面向上,對於生命以及死亡的認知與理解之思想建構,亦即個人在知性上的探索與哲理上的洞見,以及在認知上的如理思惟、明確理解與無所疑慮,讓我們能夠如實明了生命與死亡的實相與現象,包括: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之建立、生命與死亡的哲理探索與意義追尋、生命與死亡的自然歷程之探索與理解。
至於生死大事的「心理建設」,則是屬於個人在情感面向上,面對生命與死亡的態度與信念之心理培育,亦即個人在情感上的接納與意願上的承擔,以及在態度上的坦然面對、毫不迴避與無所畏懼,讓我們能夠具體做到生死自在,包括: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及早預作準備,坦然面對生死大事的超(越)克(服)與安頓。
為什麼我要提出:及早做好「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這兩點,而且還特別強調其重要性?就是因為從我最早開始接觸臨終關懷,一路走來三十年,遇到太多「臨時抱佛腳」的案例,就是病人已經到了一期生命的最後關頭,家人才來找我求助如何面對及因應,那就有如「臨陣磨槍、臨渴掘井」,效果可想而知。大多數人都是拖到事到臨頭的時候,才被情境逼得匆匆忙忙地倉皇應對,但是多半已經力不從心,也只能虛應故事,而且往往落得焦頭爛額、連滾帶爬。反之,如果能夠及早準備與從容因應,那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與困境,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要早一點預做準備「生死大事」的因應措施呢?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對於「生死大事」幾乎都沒有清楚的認知與概念,而且對於身體健康以及年紀還沒有很大的人,他們會覺得「生死大事」還很遙遠,所以還不會想到要早一點預做準備。至於已經年邁以及身體不甚健康的老人,則是大多數都忌諱談到「生死大事」,心中想的多半是盡可能「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當然也不會想到要早一點預做準備。然而,「生死大事」是生命的必修課題,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就如同電影《超級學校霸王》的主題曲名:「總有一天等到你」。生死大事既然無法逃避,為什麼我們不及早勇於面對及準備呢?
在這當中還有兩種比較特別的極端情境:一者、是有人將生死問題看得過於簡單而態度輕率,以為自己可以輕鬆瀟灑地面對;二者、是有人將生死問題看得過於負面與不祥,心懷忌諱、恐懼而不願意面對。前者多半是唯物論者、無神論者或是不可知論者,他們排斥、蔑視宗教信仰或者只是單純不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不相信有前世及來生,認為「死亡」就是身體物質消滅,歸於虛無,灰飛煙滅,所以順其自然就好,不需要任何準備。後者則是另外一種極端,他們會認為任何涉及「死亡」或「往生」的念頭、想法、言辭、圖像或事物等等,都是會沾染到晦氣,甚至於會招來不祥,當然都要避之唯恐不及,有這種想法的人怎麼可能還會想要預做準備呢?以上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會讓自己陷入一種困境,無法面對生死的實相與客觀現象,當然也就無法生死自在,屆時想要安詳「善終」都會遭遇到困難,這也就是我要特別強調「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的重要之所在。
俗諺云:「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我如此苦口婆心、語重心長,一再跟大家強調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就是「千金難買」的「早知道」,以及「萬金難買」、「避免後悔」的靈丹妙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