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屏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
「我」,實在是一個麻煩的字。因為有「我」,才有「我喜歡」與「我討厭」;有「我對」與「你錯」;有執著與放不下的糾葛。於是,人生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全由這個「我」所編織。當「我」太過強大時,便成了自己最大的牢籠。
有時候,我們會說:「我都快被自己給困住了!」這句話,透露出一個微妙的事實──困住「我」的,往往不是外在環境,而是那個不願放下、總想掌控一切的「我」。那麼,生活中到底有幾個「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又或者,若沒有一個固定的「我」,還有誰能困得住誰呢?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八不之法,揭示世間一切事物皆依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萬法無自性,空而不無,有而不實。這樣的智慧,不是讓人逃避現實,而是幫助我們從「我執」的陷阱中解脫出來,超越對與錯、苦與樂的對立。
星雲大師常提醒弟子:「有我就有煩惱,無我就得自在。」佛學院的生活,其實正是一場與「我」拔河的修行。在清晨打板聲中,掙扎於睡意與精進之間;在共修中與煩惱對話;在服務大眾中,體會到捨我、忘我的清涼。每一次放下、轉念,都是從「我」的牢籠中踏出的自由之步。
若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我們被情緒綑綁、被煩惱牽引、被過去的經驗定義時,就成了「我」的俘虜。佛法所說的「空」,不是否定自我,而是提醒我們:一切皆因緣聚合,沒有永恆不變的主宰。當我們懂得觀照這個道理,執著就會鬆動,心也會漸漸寬闊。
有位同學分享,他剛入學時,最難的不是課業,而是「與自己相處」。面對集體生活時,內心的「我」總想挑剔別人、為自己辯解。直到有一天,他在掃地時,忽然明白:「地上的灰塵不多,但心裡的塵卻厚得多。」從那天起,他每天都用掃把掃地,也用心掃除煩惱。這就是修行──不讓「我」繼續困住「我」。
當我們執著「我」的成敗得失,就容易被困於比較與焦慮;但若能如龍樹菩薩所說「離於二邊」,就能安住於中道的智慧。星雲大師開示:「修行不是要消滅我,而是要成就眾生。」當我們從「我」走向「我們」,從自利走向利他,心就開了,路也寬了。
佛法的究竟,不在遠方,而在一念之間。當我們願意鬆開緊握的手,不再執著於「我是誰、我該怎樣」,便能看見生命更深的流動。那時候,世界不再是你的、我的,而是一場和諧共生的緣起之舞。
願我們都能在生活的起落中,學會觀照自己的「我」,不被情緒與習氣牽著走;願每一次的覺察,都是解脫的契機。當「我」不再執著於「我」,那分自在與清明,便是成佛的開始。
祝福大家──
早日不被「我」所困,早日從「我」中解脫,成就一顆自在、光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