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睡醒發現枕頭溼一大片?你以為是睡太熟,其實身體正在向你發出警訊!中醫師梁世瀅指出,睡覺流口水與「津液代謝失衡」有關,常見原因包括脾虛溼盛、腎陽虛與陰虛內熱3大類型,只要釐清體質、對症調理,大多能明顯改善。
脾虛溼盛型:代謝變差溼氣堆
梁世瀅醫師表示,最常見的流口水體質是「脾虛溼盛」。脾胃負責運化水溼,一旦脾虛,水分代謝變差,溼氣便容易化為涎液往外流。
常見症狀包括:胃脹食欲差、舌苔白厚、白帶多、大便黏、睡醒疲憊等。好發族群多為外食族、久坐族、愛喝冰品者。
建議調理方式:可食用四神湯、淮山茯苓湯,避免冰品甜食,飯後散步幫助消化。
腎陽虛型:年長者常見體寒弱
腎主固攝,像是維持津液的「閥門」。當腎陽不足,水分難以收攝,口水便容易在睡眠時外流。
典型症狀包括:怕冷、夜尿多、手腳冰冷、下肢水腫、性功能下降等,多見於更年期後女性、久病體虛者、長期熬夜族。
日常建議:黑豆、枸杞、杜仲湯等溫補食材有助改善,並避免過度勞累與熬夜。
陰虛內熱型:虛火亂竄擾睡眠
陰虛代表身體陰液不足,會生虛火,使津液失衡而外泄,特別常在入睡初期或半夜驚醒後流口水。
症狀包含: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睡眠差、夢多、舌紅少苔等,好發於工作壓力大、晚睡族、補品吃太多者。
調理建議:可喝百合蓮子湯、麥冬茶,並減少辛辣與油炸。
梁世瀅醫師提醒,睡覺流口水看似小事,卻是「津液失衡」的警訊。透過辨識體質、調整飲食作息、搭配中醫治療,大多能有效改善。若流口水情況持續,建議及早就醫,避免輕忽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