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拋出「台灣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機」的言論,暗示日本可能在特定情況下行使集體自衛權,直接牽動東亞安全神經。此番表態不僅突破日本多年來的戰略模糊,也使原本脆弱的中日關係急速降溫。
高市的發言,無疑代表日本對自身安全政策的又一次突破。日本過去雖不斷強化安全體系,但在涉台議題上仍持守分寸,不願過度刺激北京。高市此次把「台灣」與「日本存亡」直接掛鉤,是史無前例的表述。其政治意涵不只是提醒國際社會關注台海,更是向中國大陸遞出明確訊號:日本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可能介入台海事態的直接行為者。這類發言不僅具有高度象徵性,更可能重塑中日互動的新底線。
中方的反應則十分迅速而強烈。外交部召見日本大使,嚴正要求日方澄清並收回言論;官方媒體接連發文指責高市挑釁中國核心利益,輿論甚至呼籲以更硬派的方式回應。隨後,中國採取經濟與旅遊相關措施對日施壓,並派出軍艦赴釣魚台海域巡弋。北京顯然把高市的言論視為「突破紅線」。
日本政府也意識到情勢急速升溫的風險,隨即派外務省高層赴北京溝通,強調日本政府整體政策並未改變,企圖以外交降溫。然而,由於高市言論本就帶有國內政治考量,加上她擔任首相後展現出強烈的安全強化立場,因此縱使日方釋出緩和訊息,北京仍未完全接受。
在外部情勢緊張之際,台灣的回應自宜低調謹慎。賴清德總統呼籲中方展現大國風範,避免使台海成為衝突來源,同時也強調應尊重日本國內的政治脈絡。如此表態雖傳達台灣不願成為大國衝突槓桿的態度,但面對情勢外溢,台灣必須保持冷靜,避免被捲入更大的地緣對抗漩渦。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強調「台海和平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並指出「台灣沒事,日本沒事」,此並非否認緊張情勢,而是提醒社會,與其在恐慌與對立中放大風險,不如以理性與克制方式維護區域和平。在目前中日關係緊張升高的情況下,具有降溫的正面意義,也表達台灣不希望有事的心聲。
從更深層角度觀察,高市此舉其實突顯出印太戰略格局的快速變化。日本愈來愈傾向與美國並肩,將台海納入自身安全架構;中國則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力量介入台灣問題,視其為國家主權的一部分。當雙方都在強化自身立場,區域風險自然隨之增加。台灣若缺乏足夠警覺,可能在彼此角力中成為被動承受者。
而今最迫切的課題不在於誰表述得更強烈,而是如何避免誤判。無論是外交言詞、軍事動作,乃至媒體敘事,都可能被對方解讀為挑釁,導致意外升溫。盼中日雙方都應回到理性對話,避免讓情勢因政治語言而失控;日本在表述安全政策時應更審慎,避免造成周邊國家誤解;中國大陸則應展現更成熟的大國姿態,避免增加區域不安。台灣更應保持一致策略,不挑釁、不冒進,積極維護和平,並向國際社會清楚傳達台海穩定的重要性。
高市的一句話所引發的風暴提醒我們:台海不只是兩岸之間的一道海峽,也是東亞地緣政治的引爆點。唯有各方謹慎冷靜,才能守住珍貴的和平窗口,讓區域走向穩定與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