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台北市的「城內」地區,指的是清領時期台北城的範圍內,與艋舺、大稻埕並稱為「三市街」。雖然日據時期城牆與西門被全數拆除,僅剩北門、東門、南門與小南門四座城門,然而無論是台灣總督府或後來沿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這裡一直是台灣最高政治中心所在。
自日據時期以來,這個地區就有熱鬧的商業活動。其中,「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榮的街區,有「台北銀座」的美譽,戰後被劃入「城中區」。日本人撤離後,上海商人進駐經營銀行、百貨公司、綢緞莊、出版社、藥局等,因此又被稱為「小上海」。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台北城內有三座被寫入台灣藝術史的經典雕塑,分別是中山堂的黃土水〈水牛群像〉,中山堂廣場的蒲添生〈孫中山先生銅像〉,以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蒲添生與蒲浩明父子創作的〈孔子像〉。這三座雕塑品不只為此區增添藝文氣息,背後的故事更值得一探究竟。
中山堂光復廳前壁的〈水牛群像〉,又名〈南國〉。黃土水出身艋舺,是第一位留學日本學習美術的台灣學生,就讀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科木雕部,作品多次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黃土水近年在台灣聲名大噪,乃因二○二○年北師美術館舉辦「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覽,自太平國小借展〈少女胸像〉,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本土藝術家。
〈水牛群像〉是一幅巨型浮雕,描繪牧童在芭蕉樹下放牛的情景,牧童、水牛與芭蕉樹之間形成多層次的立體關係,展現成熟的雕塑技巧。一九三○年,黃土水打算再次參選帝展,因此以台灣農村的田園牧歌為題材,呈現亞熱帶的南方氣息,迎合當時日本人的審美觀。為了創作這幅巨作,黃土水不但回到艋舺借住在廠房,還借了一頭水牛觀察其神韻,不料卻積勞成疾,最終因病離世,竟成為他的最後一件作品。
其次是在中山堂廣場的〈孫中山先生銅像〉。蒲添生出生於嘉義市「美街」成仁街,是繼黃土水之後,另一位赴日學習雕塑、具代表性的台灣藝術家。他就讀於日本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後來師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
戰後,蒲添生因為岳父陳澄波的引薦,接受官方委託製作〈孫中山先生銅像〉,並為此舉家從嘉義遷往台北,在長安東路附近成立工作室。不料,銅像製作過程一波三折,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陳澄波遭遇不幸,蒲添生的工作室也因軍方騷擾,被迫搬至後火車站附近的鄭州路一帶。一九四九年銅像揭幕,穿著西裝背心加外套、左手拿講稿的孫中山,展現了民國初年知識分子到處奔走呼籲的生動形象。
最後,是位於二二八和平公園東北方、由蒲氏父子聯手創作的〈孔子像〉,為台日兩地獅子會共同捐贈,完成於一九七五年。
有別於一般中小學校園常見的孔子像,大多拱手作揖、略為駝背,顯示出傳統儒家的謙遜模樣;蒲添生創作的孔子像,表現出充滿自信、傳播儒家思想的勇者形象,昂首挺立,無所畏懼,並以右手的手勢展現天下為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