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現代人普遍面臨睡眠障礙,失眠、易醒、多夢已成常見困擾。諮商心理師劉胤含指出,許多人睡不著並非單純生理因素,而是「潛意識不允許自己休息」所造成。當內在仍處於警戒、自責或「未完成」狀態時,身體想睡,但心卻停不下來,大腦夜間仍高速運轉,導致難以入眠。
劉胤含表示,許多人睡前腦中總冒出「今天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明天要補哪些?」的念頭,彷彿不允許自己停下來。這種「要更好」的驅動,看似積極,實則焦慮作祟,讓大腦處於過度亢奮狀態,自然無法放鬆入睡。
她強調,睡眠不只是身體的需要,更是心靈的允許,只有先「放過自己」,當「心」認可休息時,睡眠才會自然發生。
要改善心理型失眠,劉胤含建議從多個方向著手。首先,要完成重要的待辦事項,不再逃避。白天若累積太多未完成的工作或任務,夜晚就會成為焦慮提醒,影響入睡。因此,合理安排並完成關鍵任務,能讓大腦得以安心停機。
其次,睡前不再規畫或反思,把思緒留到隔天,訓練大腦「關機」,避免焦慮延伸。
最後,要允許自己在不完美中休息,認知休息是基本需求而非獎勵,即使今天表現不如預期,也值得好好睡,這是改善心理型失眠的核心觀念。
心理型失眠多因心態而非生理因素造成,因此透過改變思惟、放下自責與過度自我要求,能有效提升睡眠品質。簡言之,先放過自己、讓心靈認可休息,睡眠才能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