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肌少症已經成高齡健康隱憂。
台北醫學大學八日舉辦「肌少症國際研討會」,邀請美、日、港專家交流醫療、復健及公衛策略,強化早期辨識與防治。
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肌少症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四點一。
北市社區研究也顯示,每三位長者中就有一人屬高風險族群,顯示問題不容忽視。
北醫教授陳怡帆指出,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及慢性病風險,初期症狀不明顯,如走路變慢、手腳乏力、爬樓梯困難,應避免誤認為「正常老化」。
陳怡帆提醒,許多高齡者同時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這些慢性病會加速肌肉流失,使肌少症風險進一步升高,呼籲民眾不要將症狀誤認為「正常老化」,應及早就醫檢測與介入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醫工學院院長康峻宏分享,團隊建置AI肌少症管理模型,透過可穿戴裝置分析步態與姿勢,提前偵測肌力下降,並提供個人化運動與營養建議,助長者維持自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