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個人的「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需要及早準備與成立
在上上周的文中,我談到「往生後援會」與「往生互助會」兩者的組成與功能之不同。前者是由家人與家族成員組成,目的在於團結家人形成共識,同心協力維護及協助臨終者的安寧意願與往生心願得以實現,最後能夠安詳善終而且如願往生;同時要預防遭遇到家族成員中可能出現的「愚蠢孝道觀念與作為」之干擾或破壞。後者是由同參道友組成,也就是「助念團」,目的在於協助臨終者能夠提起往生正念,透過開導、誦經、助念與回向,協助臨終者能夠正念現前,與佛相應,蒙佛接引,安詳捨報,如願往生。
而在上周的文中,我進一步為大家深入分析「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的重要性與關鍵性,因為一個人到了一期生命的最後階段,除了老病纏身之外,還往往陷入失智、失能的情況,喪失了行為及判斷能力,導致自己的生死大事不能自主與作主,而落入任人擺佈的悲慘境地,所以我才一再強調「往生後援會」以及「往生互助會」的重要性與關鍵性。
現代社會醫學科技進步,醫療設施普及,個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要享年高壽其實並不困難,反而是如願善終非常艱難,這也是一種時代的弔詭。
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一個人的臨終與死亡的心路歷程,絕對是個「千山我獨行」的孤單過程,任何旁人包括至親都無法真正隨行相伴與相送。然而在現實面上,任何人的臨終與死亡絕對不是他個人的孤立事件,而是絕大多數會受到他周遭的人——包括家人乃至親朋好友——的關注、介入、干預乃至干擾,除了極少數的孤單獨居老人。
記得在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和蓮花基金會前任董事長陳榮基教授談論到臨終關懷的問題時,陳教授跟我說,他有一次和柯P(台大醫院柯文哲醫師)談到末期與臨終病人的處置問題時,柯P說他自己是台大醫院裡面看過最多死人的醫師,在加護病房裡面的末期病人,愈是家大、業大、有錢、有權、有勢的,愈是不得好死。為什麼呢?因為愈是家大、業大、有錢、有勢的末期與臨終病人,他的家人愈是不捨得或者不願意讓他走,他就愈有可能受到現代先進醫療措施的「極致照顧」——說得更坦白一點,比較像是「大刑伺候」——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家屬一定會要求醫師對病人一再地「急救加搶救」,一直救到救不了為止,結局就是「多重器官衰竭而死」,根本就沒有機會善終。
面對現代社會這樣的醫療環境以及生命末期與臨終情境,大家再回過頭來看「往生後援會」與「往生互助會」的成立,就能夠明了其關鍵性與重要性了,所以我在世界各地演講時,都呼籲及鼓勵大家要「及早成立」自己的「往生後援會」與「往生互助會」,不約而同地都獲得聽眾極大的共鳴與回響。
不過,雖然大家在聽了我的演講之後,都同意成立自己的「往生後援會」與「往生互助會」很重要,但是也多半會忽略了「及早」以及「如何著手」成立自己的「往生後援會」與「往生互助會」,也就是,多半只是停留在單純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要「及早」採取實際行動。
首先,關於「及早」準備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及早」呢?就是要從「現在」就開始準備。你既然已經聽了我的演講,或者閱讀了我的書或文章,也同意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準備呢?那麼要拖到什麼時候?可能有不少人會這樣想:我現在還不算老,還遠遠沒有到「七老八十」的年紀,等到晚一些時候再來準備也不遲吧!有需要那麼早就準備嗎?
我從兩方面來為大家解析這個需要「及早」準備的問題,首先,如我之前一再強調的,我們將來不但要「安詳善終」,而且要「如願往生」佛國淨土,這樣才是「生死自在」與「瀟灑走一回」。「安詳善終」與「如願往生」既然是一期生命的終極遠大目標,當然是愈早準備愈好。就以世俗的例子來說,古人想要金榜題名,就要及早用功讀書,「十年寒窗」或「十年磨一劍」是起碼的工夫,還不保證一定金榜題名,這當中沒有「嫌早」的問題,愈早愈好。
其次,大家要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的高中同班同學、大學同班同學、台大晨曦學社的學長等等,有好幾位都是在六十歲前後,毫無預警地驟然離世,當然也就談不上「準備」,令人不勝唏噓,所以「準備」沒有「嫌早」的問題,愈早愈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