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富閔
注意這座車庫很久了。私家轎車進入日常生活的年代,最常聽到的煩惱,就是哪裡生出一個停車格。更何況現在一戶人家,還常常同時出現兩台以上的車。
舊車大概可以隨便臨停,我家住的是傳統民宅,騎樓剛好可以塞進去一台車,其中一台老爺車,則是擱在田裡。一個理想的車位,牽引而出的人地空間關係,感覺大家都心有戚戚呢。畢竟不捨車子日晒雨淋,所以一座伸縮型的帆布車庫,大概就隨著時代應運而生了。
伸縮型的帆布車庫,擱置在老家附近的三合院,已經三十多年,目前沒有停車,現在它是一座大型的裝置藝術,爬滿了各種植物。車庫收納許多遮風避雨的故事吧:出門與下班的故事,彷彿就看到車主人的小孩,匆匆關上車門、下課快步拎著書包,直衝門口的畫面。這樣一座時髦的車庫,遍及島嶼不同家屋的院前與院後:或是門口空地,或是一塊不知歸屬、難以描述的畸零空間。它是一個家的停車格,也是一個家的故事──可以換氣、喘息,冷靜一下的待轉區。
三十年過去,護龍閉門深鎖,只剩車庫留在原地,怎麼沒有摺疊起來,打包帶走呢?最後緩慢融入成為鄉村天然地景物件,像是還在等待誰的車子,前來入庫。這座留在三合院角落的車庫,小朋友遊戲的時候,很好拿來躲藏;進行球類運動,也不怕砸到剛剛保養、打蠟的愛車。我們古厝是貓群的集散地,常常看到斑點不同的貓咪,跳上車棚頂,進行全身日光桑拿,一次就來兩三隻。雨天的時候,貓咪回到車庫,要躲哪裡都可以。
如果車庫入口的布帆放了下來,空間瞬間成為不通風不透光的暗房。幼年時候,三合院的小朋友,喜歡關在裡面,帶著電動玩具、遊戲紙牌,只留一點縫透光。車子已經外出,傍晚才會回來,有些農作收成,午後太熱,大人乾脆移到車庫工作;某年中秋,新買一款煙火,小朋友偷偷在此試玩,煙霧很快就從縫隙竄出,車庫如同動畫,暴怒噴氣。大家全被罵到飛了起來。
某年冬天,冷氣團報到,母貓先在車庫附近徘徊,最後入庫,不久生了一窩小貓。小朋友尊重貓的選擇,白天車子開了出去,我們就將布帆放下,當坐月子中心,同時避免附近野狗跑過來。
三合院的小朋友,中午放學,固定過來車庫數貓。那天,母貓繞著打轉。一隻小貓不見了。車主打電話回三合院,說是貓咪躲到車的底盤,跟著車子,一路到了曾文溪工業區的電子廠。貓咪安全無虞,正寄在守衛室,守衛先生是個愛貓的杯杯,有意認養。車主是我們的長輩,要喊叔叔、舅舅都可以。長輩無法做決定,打電話回三合院,三合院的大人,也都不敢做主,只好來問我們這一群小朋友的意思。小朋友超直接,集體搖頭都說不要,而且應該要向母貓徵求同意才是。
貓咪大了,最後還是陸續送養。為了看貓,車主的小孩,有時帶著暑假作業,跟著爸爸去上班,就在冷氣開放的守衛室,一起吃飯、午覺,度過了長長的夏。他將小橘貓如何長成一隻加菲貓,描繪得很生動。聽說後來有人問起守衛,這一隻可愛的貓咪是從哪來的啊。杯杯逢人就講──人家自己坐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