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甫開學一個月,身為國中新生的女兒,好像又退回到第一次進幼兒園,第一次進小學那般,莫名地焦慮緊張;就連國小時期,每二年換一次班級,要適應不同的老師、同學,對她而言,焦躁程度也如同換學校一樣。
其實,學齡前的女兒,適應人際關係相當地自在,即使是初來乍到的陌生環境,也可以自處得很好,變成如今如此內向擔憂的模樣,約莫是進入幼兒園之後的事了。我常常回想甚至反省,是什麼原因讓她從外向的E人退縮成內向的I人,從多方觀察及實際詢問女兒想法後,我自己總結是太早社會化,太早用一個名為「學習」的枷鎖,框住她天馬行空的思想與屬於本性的探索衝動。
回想起我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多數時候的生活是被課業進度追著跑的。有時,是學校老師出了過多的作業;有時,是父母對於「溫書」的迷思,好似把整個課本都背下來,就能證明學習成效。在這樣的生活品質下,遑論發掘自我潛能,連發展個人興趣好像都是觸犯天條的大忌。
猶記得我在國中階段,特別喜歡畫古裝人偶,想像自己是劇組服裝設計,針對不同的武俠小說人物,畫出自己想像中的妝髮及服裝。某次被母親看到我的作品,不由分說地指責我,成績不夠好就是因為在畫畫。
這個記憶讓我對「學校學習」產生強烈的反感,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在女兒的課業學習上,給予極大的自由度,她可以依照自我意願完成課業,在家裡是不會因此感受到任何壓力的。但到了學校,未完成課業會有什麼後果,則需要她自我承擔責任了。
然而,我卻發現,即使我不強加任何「完成功課」、「努力溫書」、「多寫考卷」等要求,女兒還是會有環境及同儕壓力,督促著自己要跟上大家的進度。此時身為家人,我何需再架上更多社會枷鎖,反而,我會時不時鼓勵她放下寫不完的作業,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途中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土法鍊鋼去解決!
學問從來不是一蹴即成,學習不急著在青少年階段完成,但是,在年輕時忽略了探索自我的重要性,關閉了對世界的好奇心,甚至誤以為埋頭苦讀是學生的本分,這才是造成成年後,成為只能追求生活中小確幸的無夢上班族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