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潘廖子
一位先生去世、孩子在外成家立業,只剩她一人獨居的好朋友,談到孩子很少主動關心她時,語重心長地說:「我到今年六十三歲才領悟到,年輕時,每天下班後對孩子吼叫、亂發脾氣,感覺他們的行為都不如我意,其實是我期待孩子功課好又要有突出的才藝,這些不實的期待遮蔽了我,看不見他們原本美好的真實樣貌。」
我周遭也有許多父母用自己的期待教養小孩,若孩子本性可以順應父母期待,便是雙贏局面,孩子順性發展,父母順心付出;反之,若孩子的本質無法達到父母期待,則親子互動是相互折磨。
一位高學歷友人,期待女兒能和他一樣功課優異。女兒一入小學,他每晚親自教導她的功課,所幸女兒小學六年的成績皆名列前茅,親子關係良好。殊不知,女兒一上國中,課業難度增加,成績只在全班中間;他一樣是每晚親自教導她功課,認為一定是女兒不夠專心、不夠認真讀書,成績才會不好。
國三時,女兒說想考高職美工科,雖然明知女兒從小愛畫畫,作品也都生動好看,但他完全無法接受。他擔心女兒讀藝術不易就業,會餓死;其實,他內心更擔憂別人知道他的女兒讀高職,太丟臉了。於是他開始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女兒讀書,女兒反抗,兩人吵架,他太太出面制止,他連太太一起罵。
自此家庭無一日寧靜,他甚感無力又無奈,還好他愛女兒,向一位諮商師朋友求助,才了解女兒的才能和他的期待不符合,勉強讓女兒去考高職。女兒高職成績優異,大學申請到國立大學的工業設計系,畢業後順利就業,但父女之間始終有著一道無法彌補的裂痕存在。
父母對兒女未來有所期待乃人之常情,但不實的期待是教養的殺手。當父母的期待不是孩子所能承受時,應該放下自己的期待,接受孩子真實的樣貌,協助他們發展潛能,這才是有愛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