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華人向來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事實上,早在北宋仁宗年間,有位大臣就對類似的做法提出了相當嚴厲的批評,並且還是針對皇帝的。
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鑒‧宋史》中記載:景祐四年(一○三七)五月,化成殿柱下長出了一株靈芝,宋仁宗召集近臣和宗室一起觀看,並寫了一首名為〈瑞芝賦〉的詩賜給宰相王隨等人。第二天,一些文臣以此為題寫了不少賦和頌,獻給宋仁宗。
然而右司諫韓琦卻進言道:「《春秋》只記災害與異常的自然現象,至於吉祥的徵兆,都略而不記。希望陛下以災害與異常的自然現象為重,多想一想,政治和教化方面有哪些沒有做好的,再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至於各類吉祥徵兆,即便讓陛下您有所感動,也希望能夠一天比一天謹慎,哪怕是受到稱許也不要沾沾自喜。」
古代因為缺乏科學知識,無法理解很多自然現象,所以往往把這些現象與老天爺對人的曉示聯繫起來,有的視為吉兆,有的則視為凶兆。比如說,一根麥秸生出兩支麥穗、丹頂鶴出現在屋頂、天空中出現祥雲等,就是典型的吉兆。
當然,柱生靈芝也是其中之一,這樣的吉兆,當皇帝的自然喜聞樂見。所以,宋仁宗欣喜地召集眾人前來觀看靈芝,還寫下一首「御詩」賜給臣下,眾臣自然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獻上不少賦和頌。
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右司諫韓琦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可能會讓宋仁宗不快的諫言。他以孔子修訂的魯國國史《春秋》「但記災異,至於祥瑞,略而不書」為由頭,勸諫宋仁宗不要把這類吉兆太當真,而應該把重點放在「災異」上,藉此改革並完善眼下的政治與教化。
這樣的思惟,與其他一眾朝臣明顯不一樣。其他人只想著討好宋仁宗,極盡奉承與美化之能事;韓琦想的卻是提醒皇上:千萬不要自我陶醉,應多想一想目前治國理政是否存在問題,以及如何進行修正。
韓琦的思惟有別於其他朝臣,可能與他的職務有關:右司諫身為諫官,肩負為皇帝查漏補缺、及時諫言的責任。
另一方面,可能也跟韓琦的個性有關:自景祐三年(一○三六)八月官拜官右司諫的三年時間,韓琦敢於直諫,「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前後七十餘疏」。由此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把個人得失拋在腦後,更加重視職責、有擔當的人。
可惜的是,像韓琦這樣敢於直諫、不過多考慮皇帝的喜怒哀樂與個人得失的臣子,還是太少了。所以,歷朝歷代才會一直出現那些誤國誤民的君主,毀了個人形象不說,甚至因此丟了江山,甚至自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