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琪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古諺,點出了中國社會對讀書的重視。然而,這分「高」,不僅在於功名利祿,更在於「涵養」二字。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士人的理想,皆以「道」為依歸。古人甚至說「從道不從君」,意即君命也須服從心中的大義。這分重「道」的精神,正是讀書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相較之下,西方傳統重在追尋真理,關懷宇宙的本質與起源,注重「怎麼知道」的基礎。雖然中西文化起點各異,但最終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開闊視野,養成識見。
識見,並非僅來自書本。《紅樓夢》說得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歷練、人際體察,皆能累積識見。然而,個人直接經驗終究有限,若要尋一條最穩妥、最能積澱的途徑,我仍相信:讀書是不二法門。畢竟,書籍正是古今中外無數智者經驗與智慧的結晶。
歷史上不乏識見卓越之人。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其過人之處不在經學辭章,而在於洞察時勢、知人善任的識見,終能駕馭張良、韓信等豪傑,開創大漢基業。明代孝宗幼年多舛,卻因師儒教誨而勤政仁孝,在位時起用賢臣,開創「弘治中興」。他們的成功,關鍵在於一種超越個人才技的遠見與格局。
放眼西方,美國國務卿西華德堅持以七百二十萬美元購得阿拉斯加,當時被譏為「西華德的冰箱」,他卻堅信:「多年後,我們的子孫會因此受惠。」後來的地緣政治與資源開發,果然驗證了他的遠見。
識見,往往超越一時的得失。 它不是精於算計的巧妙,而是深思熟慮後對大勢的把握。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讀書早已不稀奇,稀奇的是有人讀得深、想得遠,並願以所得為行事準繩。識見讓人多一分理性判斷,也養成一種內在的風骨。
星雲大師在《星雲法語》中提醒我們:「做人要從讀書開始。書讀得好,人才做得好;不讀書,雖然會做人,但是不夠完美。不讀書,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此言真切地點出讀書與做人的關聯:不僅是知識的增廣,更是品格的淬鍊。
說到底,讀書不是為了炫耀學問,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明白人——明理、明勢、明心。當我們願意在文字間涵養胸懷,在思索中看清方向,便能少些盲從,多些清明。讀書若能讓我們心中常存一分明白,世界也會因此少一分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