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句出自《金剛經》,是佛教禪宗修行的核心之一。然而,當代靈性圈充斥著各種所謂「覺醒」、「高頻」、「顯化實相」等詞彙,看似高深,其實只是現代人用語言包裝出來的另一種分別心。許多人以為獲得了一個新名詞,就等於邁入了更高的境界,實際上只是落入更細緻的語言迷宮。人類文明看起來進步了,事實上,現代人在很多方面比古人還要迷信。
佛法所說的「非相」,不是否定萬象,而是不執著於相。就像耳朵聽見聲音,如果當下就轉成語言、意義,那是「意根」在作用。想要「聽而不聞」,就得在聲音進入耳根那一刻,斷除對聲音的分別,不落入語言與意義的網中。這正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妙處,卻很少人真正理解與實修。
在修行過程中,我曾有這樣的經驗與體會:當我全然放下對聲音的分別心時,腦中那股持續運作的內語也隨之沉寂了。那是一種寂靜無聲、內外皆清的境界,沒有語言、沒有判斷,卻極其清明。佛家稱之為「三摩地」,道家謂之「玄關竅」,耶穌則說「唯有變成嬰孩者,方能進天國」──其實都是在描述同一種內在的寧靜與回歸本源的狀態。
所以對我而言:利用去除對外界聲音的分別心的同時,也消除腦中的聲音,則可以進入三摩地。即是《楞嚴經》中「入流亡所」的實踐,也就是進入聲音之流,忘記主體之「我」,最終讓意根止息,腦中無聲,心中無念。
《道德經》首章中提到「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噭即是叫,是頭腦中出現的語聲。觀照這些內在聲音,是老子觀心之道。當這些聲音止息時,即是「恆無欲也,以觀其妙」,進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境界。
《聖經》中,亞當與夏娃吃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實,開始有了二元對立的分別心,這與佛法中「意根生起,落入分別」是一樣的。耶穌說:「你若不變成小孩子,斷不能進天國。」這與老子所說「復歸於嬰兒」如出一轍,皆是指回到無分別、無造作的本來狀態。
「見諸相非相」,就是回到這種無染無執的純淨狀態,聲音是聲音,不加意義;萬象是萬象,不加評判。現代人苦於身心壓力,反求之於各種外在名相與心靈課程,殊不知回歸簡樸、放下分別,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