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鎮
在中國文化中茶是日常飲品,更是一種寄託情感、安頓心靈的媒介。自魏晉以降,飲茶逐漸成為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茶香裡養生養性,也在茶意中找到創作靈感;茶詩因此誕生,它既是品味的書寫,也是生命哲思的投影。茶的清香、淡雅,象徵著澹泊與超脫,而茶詩則藉著字句,將一盞清茶轉化為人生的況味。
在蘇東坡之前,許多名士便已留下與茶有關的詩文。唐代陸羽以《茶經》奠定茶文化根基,他把茶視作修身養性的良伴。白居易在七律〈琴茶〉詩中寫道:「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是蒙山。」琴與茶便是他人生的慰藉。
到了宋代,茶風更盛,文人聚會常以茶代酒,品茗與吟詩結合,成為風雅之事。茶所承載的不單是口舌之味,也是心靈的共鳴,蘇東坡更是將「茶」提升到人生境界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宦海浮沉,幾度遭貶,卻總能在逆境裡以茶自適。茶對於他而言,不僅是解渴之物,也是心靈的伴侶,更是一種在孤獨與風雨之間保持從容的生活態度。從茶詩裡,我們能讀出他的胸襟與人生觀。
例如,蘇東坡三十七歲在〈試院煎茶〉詩中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飄飄浮沫綠縱橫。」短短兩句,細膩描寫茶水沸騰的變化,從「蟹眼」到「魚眼」,茶湯翻滾之姿,彷彿人生境遇的轉折。熱水中翻騰的茶葉,正如世事起伏,但在他筆下卻帶著一種閒適的觀照。這樣的場景不只是茶湯的寫實,也是他面對波折的胸襟,縱然世事如沸水,也能在其中觀照自然之趣。
再如他四十一歲任徐州太守,於抗洪期間修建超然台,作〈望江南‧超然台作〉名句:「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裡的「新火」與「新茶」,象徵著新的開始。他以茶佐詩,以詩伴茶,即使流離半生,依然能在生活的細節裡發現值得珍惜的風景。這種樂觀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積極地在有限條件下創造自適的天地。
另一首〈汲江煎茶〉完成於六十五歲,此時他被放逐到海南島,愛茶依舊,詩中自言:「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這裡指出,蘇東坡喝茶並不隨意,而是親自汲江水、臨石取泉,再以「活火」煎煮。他講究煎茶不是矯飾,而是一種對生活的用心。縱然身處極端貶謫之境,仍能細細安排喝一盞茶,把平凡的日子過得從容有致。喝茶,成了一種在逆境中自我療癒的生活方式。
從這些茶詩可見,蘇東坡一生以飲茶為樂,且在茶意之中寄託了他的人生哲學。人生如茶,苦澀過後自有清香;世事翻騰如水沸,心若安定則能自得。茶既是他孤寂時的伴侶,也是他胸懷大度的見證。他把茶當作與世界對話的媒介,透過茶湯的澄澈,洗去人生的塵勞。
放在今日,蘇東坡的茶詩仍能帶給我們啟發。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常在壓力裡迷失自己。若能如東坡於繁忙或困境中抽身,靜坐一會兒,為自己泡盞茶,或許就能在茶香裡找到喘息的縫隙。喝茶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提醒我們「慢下來」的藝術。
蘇東坡告訴我們,不論身處順境或逆境,生活的溫度仍掌握在自己手裡,誠如他四十歲時任山東密州知州所寫的〈寄和茶詩〉裡,以「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事常隨緣」所展現的人生觀。一盞茶,可以讓孤單不再冰冷,讓憂愁轉為清明。
茶中有詩,詩中有人生,這正是蘇東坡留給後世最溫柔的啟示。在茶香裡,也許我們更能理解他茶詩中蘊含的人生智慧:人生如茶,且苦且甘,唯有細細品味,方得解其中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