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中國科舉制度從隋朝到清末,約產生了七百多位的文武狀元,其中能夠允文允武都拿第一的「雙料狀元」,只有一位唐穆宗時期的鄭冠。不過,當他成為戶部郎中(財政部中級官員)後,卻彷彿人間蒸發,歷史上再也沒有相關記載,甚至連他的籍貫與生卒都像被抹去似的,成了難解的謎案。
鄭冠是唐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的文科狀元,當時主考官出的考題是「麗龜賦」(出自《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他以辭藻華麗、思想深邃,贏了包括袁不約、李敬方、韓湘(相傳為韓愈的侄子)、顧師邕等二十七名同科進士。鄭冠也由此步入仕途,前途一片大好。
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名義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科,甚至還有招考數學人才的明算科。不過由於古代對科學並不特別重視,認為是形而下的學問,只有「明經」與「進士」兩科受到重視,其中又以進士科最受歡迎,考上的難度也最高,而有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唐朝的武舉制度,約始於武則天當皇后時期,但武舉的影響力遠遠不如文舉,時有時無,沒有形成特別大的考試規模。鄭冠在取得文科狀元五年後,唐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舉辦武舉考試,鄭冠又打敗了同科考生李式,贏得武狀元,成為歷史上唯一的文武舉雙料冠軍,並因此升任戶部郎中。
雖然歷史上對鄭冠的生平描述少得可憐,但據說元和九年李蟠述、裴潾正所書之〈濟亭記〉碑刻,就是由鄭冠篆刻,也算是留下一些他可能擅長書法的想像空間。但令人遺憾的是後來〈濟亭記〉也失傳了,僅有的蛛絲馬跡亦成絕響。
有人說,鄭冠可能是一名時光穿越者,來到晚唐見證皇朝的夕陽餘暉;當然,更可能是鄭冠在亂世中英年早逝,加上他又是寒門子弟,所以沒能在留下事蹟載於史冊。但文武雙狀元的光采,確曾照耀唐朝的星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