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嘉興佳果無角菱

文/朱振藩 |2025.10.20
31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時序來到仲秋,金風送爽,暑氣全消。此時菱角上市,嫩菱剝而生食,味甜清鮮,皮脆肉美,「藥聖」李時珍對它評價極高,「蓋佳果也」。

菱,為菱科菱屬,乃一種浮生水面可食用的植物,因為葉支散,故字從支;又因其角棱峭,故謂之菱;俗稱菱角,以其滋味似栗,亦稱之為「水栗」。原產地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已發現其蹤跡,而且在此之前,嘉興南湖馬家濱遺址,以及新石器時期的河姆渡遺址中,都曾發現菱實。

由此推而算之,早在七千多年前,它已在江南落戶。

蘇頌曾說:「菱,處處有之,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

此菱價廉物美,嗜之者眾。蘇軾的〈食菱〉詩云:「野沼漲清泉,烏菱不值錢。蟹黃螯正滿,石破髓乃堅。節物秋風早,樽罍夜月偏。令人思淮上,小舫藕如椽。」頗能道其旨趣。煮老菱而食之,粉糯堪比栗子,耐咀嚼而香甘。

早年每屆金秋,北京街巷叫賣「鮮菱角」之聲,響不絕耳。賣者備有夾剪,先夾去菱的兩角,中間那頭再夾一下,露出雪白菱肉,顧客直接剝食,免去夾剪之勞。而今台灣亦然,雙手輕輕一扳,應手而脫,至為方便。

另,經歷代人精心的選擇和培育,菱漸由野生而變為種植,多數也由四角而成兩角,甚至成了無角,個頭增大,果肉增重,品質更優。

著名的浙江嘉興「南湖無角菱」,即為其一,除了外形與眾不同外,其皮薄肉多,清香可口,質地優良,尤為人們稱道,譽之為「菱中佳品」。此無角菱亦稱「南湖菱」、「和尚菱」或「元寶菱」,其特色尚有肉硬且帶粳性,角已趨退化,取食尤簡便。「門外南湖菱最美,騰它風味鴨餛飩」,實為其具體寫照。

無角菱於清明下種,端午移植,中秋上市。新菱鮮嫩甘甜,放進嘴裡一咬,雙手接著搓捏,菱肉隨即入口,食之甜脆爽齒,勝過凡菱多矣。而霜降前後的老菱,煮熟後如同板栗,肉糯帶粉清香甘甜,風味特佳,不覺一個接著一個,直吃到過癮方休。

如果將老菱堆在樓板上,或依牆隔上蘆帘,讓風吹乾吹透,謂之「風菱」。肉嫩鬆脆,鮮甜適口,充當零食,妙不可言。若把老菱倒進水缸,或堆放潮溼所在,到了寒冬臘月,菱變成深黑色,洗淨烏菱表皮,菱殼色呈黃澄,將之煮熟而食,熱騰騰、香噴噴,寒氣頓消,快然自足。

此外,來年清明前後,菱會長出嫩芽,據說食此芽菱,到了炎炎夏日,蚊蟲不會叮咬。

菱尚可以為蔬,燒製道道佳餚,習見的有菱燒豆腐、老菱燒肉等。楚鄉且有湖北風味的「全菱席」,分成花碟、素碟、熱炒、大菜、點心五部分,其中的「鹽水菱片」、「椒麻菱丁」、「蜜汁菱絲」、「拔絲菱段」、「酸辣菱條」、「糖醋菱塊」、「酥炸菱夾」、「蓮米菱羹」等,全是素饌精品,令人嘆為觀止,每想一嘗為快。

末了,菱的鮮嫩葉、莖,被譽為「野菜中第一品」,能製作成各種美味,豐富飲食情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