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吾民敝矣

文/嚴陽 |2025.10.16
34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在滅掉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之後,元人把大量的圖書、金玉、錢財從南方運往北方。衛輝(今河南省衛輝市)因正處在交通要道上,每天運送這些物資的隊伍絡繹不絕,負責警戒和運輸的更需要上千人。

身為衛輝路總管的董文用憂心忡忡地說:「老百姓疲憊不堪,還會因此影響農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於是,他對負責運輸的官員說:「若是為運輸提供警戒、勞力,府縣裡的小吏和差役就已足夠了,不需要為這些事去麻煩老百姓。」

然而相關官員卻說:「哪怕真像你說的這樣,可是萬一出了問題,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呢?」於是,董文用立刻親手書寫了一份文書,署上了自己的官職、姓名作為保證。衛輝的老百姓因而得以按時耕種,相關的物資運輸也沒有受到影響。

董文用,字彥材,為元代名將董俊三子。父親於他十歲那年陣亡,董文用在兄長董文炳的教誨下,很早就學有所成,二十歲順利通過詞賦考試,在當時還是藩王的忽必烈手下工作。

忽必烈成為元朝皇帝後,董文用曾經擔任過西夏、山東等地的地方官,且每到一地都會大力發展農業。至元八年(一二七一),任山東東西道巡行勸農使,之後五年,政績為全國勸農使之最。而他的工作守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少去干擾百姓,讓他們可以致力於耕織。

至元十三年,董文用擔任衛輝路總管時,遇上了這樣的問題:朝廷要把大量的戰利品從江南運往北方,處於交通樞紐的衛輝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因為許多人都被派去擔任警戒工作或者直接參與運輸。

然而連年戰爭,這裡九成的男子都去當兵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殘,實在難以勝任上述工作;同時,若百姓都去擔任警戒或者運輸工作,正常的糧食生產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董文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郡邑胥役足備用,不必煩民也!」而從他的建議從落實之後,「民得以時耕,而運亦濟」的情況看來,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然而,董文用最初提出這個建議時,負責運輸工作的官員卻不敢立刻同意。因為,將這些貴重的戰利品運往北方,是朝廷下達的重要任務,萬一過程中出了問題,朝廷問責下來,誰來承擔相應責任?所以,這些官員對董文用發出了「即如公言,萬有一不虞,罪將誰歸?」的疑問。

如果換了別人,也許早早打了退堂鼓,因為這麼做是有一定風險的。如果這些貴重物品在運輸途中出了問題,提出建議的人無疑要承擔主要責任;反之,只要睜隻眼閉隻眼,就當啥事也沒發生,他這地方官還不是照樣做?因此,肯定很多人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董文用基於對民生艱難的同情,不惜冒著自身風險與相關官員交涉,甚至以簽字畫押的方式,表示願意承擔責任。最終才說服了怕事的官員,改變了原有的計畫。

做為封建時代的官吏,多數人往往是眼睛朝上,只管對上級負責,很少人會把老百姓的辛勞、生死放在心上。因此,董文用一句「吾民敝矣」,甘冒一定風險為老百姓代言,實在難得,更令人欽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