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以色列內閣於10月10日清晨通過加薩停火與人質協議,總理納坦雅胡稱之為「歷史性時刻」,並在X平台上宣布政府已批准「釋放所有人質」的架構。協議生效後即刻停火,並啟動第一階段的人道與換俘安排。
就細節而言,以軍須在24小時內撤至加薩境內既定周界;拉法口岸將雙向重開,先由埃及─歐洲聯合機制暫管;72小時內哈瑪斯須釋放所有剩餘人質(約20名在世),並歸還28具遺體;以方將交還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與被拘留者,其中含250名無期徒刑者與1700名戰後在加薩被以軍拘押者,同步移交巴方罹難者遺體以交換以方罹難人質。以色列極右聯盟中5名部長投下反對票,顯示以方仍有主戰的強硬派掣肘。
此次和平曙光的突破關鍵,確實可歸功於川普主導的「高壓+定錨」談判策略。早在9月,停火談判一度因以軍轟炸多哈而陷入僵局,卡達主權遭侵犯、波灣國家憤怒,區域局勢一度瀕臨失控。川普親自出面「修補錯誤」,並召集8個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領袖會晤,提出「20點和平計畫」,要求哈瑪斯在72小時內釋放人質、交出加薩行政權並解除武裝。當哈瑪斯以「有條件同意」回覆時,川普逕以「已接受」宣布,迫使雙方順勢履行。美聯社形容,這或是誤讀、也可能是精心操作,但確實有效。
川普此舉不僅挽救了破裂邊緣的協商,也重塑美國的中東角色。過去美國在拜登任內屢陷政策模糊,川普則以「強人外交」姿態重新定錨,使以色列不得不在國際孤立壓力下接受妥協。當他在Truth Social社交媒體平台上宣告「以色列必須立即停止轟炸」時,這位自信的總統幾乎以「既成事實」的口吻創造了和平的開始。對納坦雅胡而言,接受川普的調停不僅是戰略考量,也是為了抒解內政壓力:面對人質家屬抗議、極右盟友強硬、以及軍方疲態,他需要一個可控的「結束」。
哈瑪斯談判代表宣稱已獲美國與卡達、土耳其、埃及等方的「戰爭永久結束」保證;以方則維持自衛權論述且拒絕釋放若干高度象徵性囚犯,顯示互信仍脆弱。停火啟動後,大批加薩居民踏上回家的路,但眼前多是斷垣殘壁。聯合國估計,這場戰爭奪走超過6萬7000條生命,10多萬人受傷,至少10萬棟建築被毀。加薩的重建經費恐超過500億美元,15年內難以恢復基本生活條件。
正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論所言,對200萬飽受死亡、饑荒與流離失所的加薩居民而言,這是一次遲來的慈悲;對多數以色列人而言,這是從絕望到釋放的情感宣洩;對川普而言,這是連月挫敗後的外交勝利;對世界而言,這是鬆一口氣的時刻──因為巴勒斯坦的苦難,早已成為人類良知的共鳴。
從和平新聞學的視角看,這份停火協議的最大價值,不在於「誰讓步」的算計,而在為「衝突轉化」打開可驗證的程序性窗口:撤軍節點、人質與遺體移交、口岸重開、援助擴大,都屬於可量測、可追蹤、可問責的和平倡議實踐。
更長遠的挑戰是重建信任。以色列仍要求哈瑪斯解除武裝,而哈瑪斯堅持「民族權利不可談判」;民調顯示,多數巴勒斯坦人反對解除武裝,認為即使放下武器,以色列也不會撤軍。川普提出以「技術官僚委員會」治理加薩、由「和平委員會」監督重建的構想,哈瑪斯則拒絕「外國人治理巴勒斯坦人」。
無論如何,這個以巴和平的歷史性時刻值得慶賀。不過,停火只是戰爭語言暫時靜音的片刻,它考驗的是雙方是否還記得如何對話。對以色列而言,這是一場政治理性的壓力測試;對巴勒斯坦而言,是在廢墟中重建未來的考驗;對國際社會而言,則是一個重新檢驗集體責任的時刻。真正的和平,或許不在戰後和平協議的具體內容,而在各方維護和平的決心,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傾聽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