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行善人

文/陳國祥(資深媒體人) |2025.10.07
453觀看次
字級

文/陳國祥(資深媒體人)

花蓮光復鄉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遭逢百年一遇的水患,災情慘重,家園滿目瘡痍。在災後泥濘的土地上,我們看見了一道道最美的風景:一雙雙沾滿泥土的手、一張張揮汗如雨的臉,是默默無聞卻堅定行善的人們,用行動詮釋了「人間有愛」。

這些最美的身影,來自佛光山、來自五湖四海的熱心民眾;他們沒有鎂光燈的照耀,卻在無聲的泥濘裡留下深深的足跡。他們是真正實踐「人間佛教」的行善者,他們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星雲大師曾說:「能幫助別人,這是德;能幫到別人,這是能。有德、有能的才是強者。」真正的強者,不是擁有權力與地位,而是有能力、也有願力去幫助他人。這次花蓮水災中,我們看見的不是財富的炫耀,而是愛的實踐──這正是星雲大師所讚歎的「有德有能」。

佛光山、多個基金會與無數義工奔赴災區,不畏泥濘、日晒雨淋,只為伸出援手、給予溫暖。他們踐行著星雲大師的教誨:「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他們用真誠關懷與實際行動,安撫著災民驚惶無措的心。

有人端來一碗熱食,有人拿起鏟子清理淤泥,有人彎下腰擦乾老者的雙腳,有人只是輕輕說了一句:「有我們在,別怕。」這些微小而具體的行動,正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應時行施無輕慢,歡喜授與不希求」。

災區中,許多民眾自備鏟子、水桶、自發投入。這些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不求名、不求利,只願貢獻一己之力。他們的腳步踏在泥地裡,卻走進了人們心中最溫暖的地方。正如星雲大師所言:「行善不必等待,也不必計較時間、地點,更不必選擇對象。只要有機會,哪怕是微小的善舉,如彎腰撿起一張紙,為他人開一扇門,都是在累積善德。」

災難發生後,物資如泉湧般湧入災區,行動廚房更直接開進光復,提供災民與義工熱食與飲品。短短數日,已動員上萬人力,展現出驚人的組織與效率。

星雲大師說:「廣結善緣才能廣修福田,有時候,一些慈悲、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一點知識就能讓你廣結善緣。」義工們用最溫暖的方式,在人心恐慌的時候點起一盞燈。他們搬運物資、清理泥濘、安撫災民、發放慰問金。即使身披僧袍,他們卻無所畏懼地走入最前線。

這正是「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佛法不只是誦經拜佛,而是走入人群、幫助人間。星雲大師曾說:「助人時,不要把自己放在『施予者』的高位,而要體會對方的需求與尊嚴。」信眾們以最謙卑的態度行善,不以「布施」自居,而以平等心與災民同行。

災後數日,火車上擠滿了前往花蓮的義工,有青年、有長者、有家庭一起出動。社群媒體上,出現一幕幕感人的照片與影片:義工踩著泥水,合力清出通道;孩子遞上毛巾;長者安靜陪伴。這群「鏟子超人」的行善之舉,是台灣社會良善的縮影,也是一個國家強健公民社會的象徵。

星雲大師教導我們:「做好事,說好話,我雖然沒有能力為之,但是你做了,你說了好話,做了好事,我很歡喜,我『隨喜』讚歎,佛說:果能如此,其功德與親自去做沒有分別。」台灣最美的風景,不在山水之間,也不在城市霓虹;而是在每一個願意俯身助人的瞬間、每一張因行善而燦爛的笑臉。在天災過後,我們沒有沉淪在痛苦之中,而是靠著一群行善人,站了起來。

「行善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雙向的滋養。」這是星雲大師留給我們的智慧。當我們伸手去幫助別人時,也同時被溫暖、被滋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