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平(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
日前台北捷運上再度爆發「讓座」衝突。一名年長婦人要求年輕人讓座「優先席」未果,便用手提袋挑釁,隨後年輕人用腳將其踢到對面座位。這並非讓座衝突首次發生,只是這次「奇觀」因影像記錄,引發媒體熱烈討論。優先席的問題恐怕仍有得議論,但此次事件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透過鏡頭影像再現事件後,所引起的世代鴻溝擴大。
許多討論以「世代衝突」作為論述觀點。為避免加劇對立,我個人偏好使用「世代差異」或「世代矛盾」來描述。雖然讓座衝突在台灣已屢見不鮮,事件背後的另一面,則是這支由圍觀民眾拍攝的影片,所呈現出台灣世代差異的符號意象。
「符號」在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每一個符號背後都具有象徵意義。優先席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象徵性的符號,有外媒引述設計專家的說法指出,優先席因顏色區隔設計,本身就容易造成標籤化。而此次事件中被拍攝的影片,更鮮明地呈現了世代之間差異的符號具象。在社群熱烈討論中,「優雅伸張正義的年輕人」對應「無理取鬧的老人」的對立說法不在少數。
在過去的大眾媒體時代,這類突發、未預期的事件很難成為新聞焦點。即便被揭露,也難以捕捉到「即時畫面」。但在手機與社群媒體發達的今天,這類事件經常會被拍攝下來。即使拍攝者僅將影片私下上傳至個人社群帳號,一旦引發關注,媒體記者往往會前來索取授權報導。這樣的趨勢似乎已成為當代新聞生態中無法抵擋的一部分。
這類生活中的衝突影像,已讓我們的社會成為「影像過曝社會」。當我們在新聞或社群媒體中看到這類影片時,往往容易依自身立場解讀,或被某些特定符號意象引導,而忽略了這些解讀可能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此次優先席事件即是一例。透過影像的解讀,網路上出現兩種極端聲音:一方認為年輕當事人伸張正義;另一方則指出,即便被挑釁,也不該動用拳腳。
在優先席爭議及衝突影像的背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透過社群媒體或手機所捕捉的即時畫面,是否正在加深世代間的差異?不可否認,從我所接觸的年輕世代觀點來看,台灣社會中傳統強調的某些價值觀,確實逐漸淡化。優先席爭議,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或觀點轉變,可能是時代遷移下的自然結果。過去這類「代差」,多發生於較私人的場域。然而在社群時代,媒體的推波助瀾,讓代差迅速浮上檯面,加深彼此鴻溝。在此次事件後,我們看到社群中不少人發表看法。雖然表達意見是個人自由,但部分言論對消除代差毫無助益,反而深化了各自的歧見。
回到這起優先席事件,已有不少人指出,這背後不僅僅是「讓座」的問題,更牽涉到世代間在事件處理方式、敬老尊賢的價值觀、個人身心狀況、甚至對公平性的理解等多重差異。這些觀點的分歧,需要尋求更好的方式來消弭。至少在最大限度上,應促進彼此觀點的理解與包容。否則若處理不當,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世代對抗。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消弭世代差異或歧見,絕非僅僅是類似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這類符號變動,就能輕易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