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美日澳3學者研發「金屬有機框架」

 |2025.10.09
343觀看次
字級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網、綜合外電圖/美聯社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8日揭曉,得獎者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理查德.羅布森(Richard Robson)及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奧馬爾.亞基(Omar M. Yaghi),以表彰其自1989年以來對「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 MOF)研究貢獻。

化學獎得主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祕書長艾利格倫公布,3人將均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573萬元)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3位獲獎者研發出一種新的分子構造型態,這種分子構造「擁有巨大空間」,「氣體與其他化學物質可在其中流動」,而「金屬有機框架可用於自沙漠空氣中採集水分、二氧化碳、儲存有毒氣體或催化化學反應」。

美聯社指出,3人雖各自獨立研究,但彼此的研究成果相互推動對方取得突破,創造出穩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其可與房屋的木造框架相比,能在內部吸附、儲存氣體,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說,「金屬有機框架具有巨大潛力,為定製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帶來了前所未見的機會。」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成員藍斯楚姆則說,3人的發現類似小說《哈利波特》裡妙麗的魔法手提包,外表雖小,裡面卻很大。

從固態、液態到氣態  新能源趨勢

北川進在得知獲獎後說,「我長期以來的研究成果獲得認可,我感到非常榮幸與高興」。「我的夢想是採集空氣,將其分離為二氧化碳、氧氣、水等等,然後利用可再生能源將其轉化為有用的材料」。

亞基則對獲獎感到驚訝與高興,還說他10歲時在圖書館發現一本有關分子的書籍,自此開啟終生對化學的熱愛,「當你挖得愈深,愈會發現事物組成的美麗」。

現年88歲的羅布森則說,「我當然非常高興,也有點震驚。對我而言這是人生晚年發生的大事,現在的我其實已不太能承擔這一切,不過,我們還是在這了」。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林嘉和談到,依北川進的說法,能源已從固態走向液態,未來將走向氣體能源的時代,因此需要新的材料處理氣體和離子,MOF就是最適合用以處理新能源的材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