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黃廉是誰?相信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黃廉有個家喻戶曉的侄子,就是北宋文學家與書法家,居於「蘇門四學士」之首的黃庭堅。
盡管黃廉在歷史上名氣不是很響,影響也不是很大,但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他受皇帝之命,賑濟因黃河決口而受災的百姓,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宋史》記載,熙寧十年(一○七七),位在京城開封東邊的曹村因黃河決口受災,由於這裡距離朝廷很近,一旦處理不好,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當黃廉接受了宋神宗的詔命後,他立即打開糧倉賑濟災民;至於那些離糧倉太遠,無法前來領取救濟糧的災民,則分派官吏送去。
接著,他又選擇地勢較高之處收容災民,經過關卡的災民不需徵稅,外地轉運商人徵收糧食可充抵賦稅;並出錢購買耕牛,收養被遺棄在路旁的孩子,年輕力壯的災民則是以工代賑。如此,一共有二十五萬災民存活了下來。
從上述記載不難發現,黃廉在賑災過程中的一系列做法,不只合理而且科學,可謂井井有條,極大程度地降低了自然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用今天的話來說即是「次生災害」。不但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避免了可能造成的社會動蕩。
我們都知道,黃河是一條高出於地面很多的懸河,每隔若干年就會奔突潰壩,給兩岸百姓造成巨大的危害。而當這樣的自然災害發生後,不論是哪個朝代、哪位皇帝,都會積極進行賑災。
為什麼?倒也不是那些皇帝有多愛護百姓,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中國老百姓盡管十分善良柔順,可在衣食無著、生存面臨巨大威脅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揭竿而起,甚至將皇帝掀下龍椅的。
但怎麼做才能有效賑災,又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除了充足的救濟物資之外,還必須有清廉、能幹的官員。
因為人難免有私心,鑒於賑災的特殊性,事情來得急,不太可能如平時那樣有條不紊,對於有貪念的人來說,是「上下其手」的絕佳機會;而一旦發生這樣的事,賑災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朝廷的威信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救災物資固然重要,而擁有權力去調配、分發物資的人,其心術品德同樣重要。
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在黃河潰提所引發的水災中,黃廉作為負責救災的官員,頭腦清醒、處事幹練,而且不論是他自己還是手下的官員,都沒有爆發與貪腐醜聞,就不能不讓人嘖嘖稱奇了。畢竟,那可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年代呀!
如此說來,黃廉這個封建時代的官吏,是不是更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