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怡慧
秋分,日夜均分,天地達成片刻的和諧,提醒我們在物質與精神、追逐與停留之間,也該尋得一種平衡。猶如唐代著名的「苦吟詩人」賈島,他以冷峻孤高的筆調見長,這首秋分詩亦然。詩作自秋分時節的夜景展開,如同一幅清幽寧靜的山居畫卷。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脫俗雅致的意境,使整首詩瀰漫著空靈與幽遠的氛圍。字裡行間滲透出一種落寞而高潔的美,恍若皎潔秋月,映照著詩人心中無法言喻的孤獨與堅守:
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首聯點明詩作的時空背景。「漏鐘」指古代的滴漏與報時鐘聲,「夜淺」則暗示夜色尚未深沉,仍停留在夜初的靜謐之中。詩人精準捕捉時間的流轉,讓月夜的層次感分明可見。「欲秋分」中的「欲」字尤具韻味,微妙地傳遞出時節的過渡──秋分將至,留有未盡的餘韻,使整體氛圍充滿靜候變化的暗示,凸顯季節推移的細微與漸進。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頷聯以動靜交錯的筆法描繪深山夜景的動態之美。「聒」一字極具聽覺效果,泉水潺湲作響,驚擾棲息於松間的白鶴,使夜色的寂靜因這一聲動靜交錯而更顯幽遠。詩人巧妙地將無情的泉聲與有情的棲鶴相融,使畫面更具生命力。「風除翳月雲」則細描秋風輕拂,驅散遮蔽明月的雲層,使皎潔的月華重現天際。「除」字賦予秋風積極性,使其不僅是自然之力,更似一位無形的匠人,專為明月掃開浮雲,讓夜色更顯澄澈靈動,層次鮮明。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頸聯由景入情,刻畫詩人在山林間的隱逸之趣。「踏苔行引興」寫詩人漫步於青苔間,隨著腳步與景致的變化,心境亦隨之生發興致。「引」字意味深長,暗示這分興致並非突然而至,而是被大自然悄然牽引、漸次萌生,映照出詩人內心與山林意象的和諧流動。「枕石臥論文」則展現詩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隱士風範。「枕石」象徵遠離塵囂、不戀浮生虛華,而「論文」則與之形成微妙的對比──即便棲身荒野,詩人內心仍有高遠的學問情懷,或與知己促膝長談,或獨自沉思古今,流露出清雅而充盈的精神世界。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尾聯直抒胸臆,道出詩人對平淡寧靜生活的珍視。「即此尋常靜」一句,強調這種幽居之境已成為詩人日常,且不需刻意尋求,寧靜自成一片天地。「即」字顯示詩人內心的安然與自在,不以孤獨為苦,反而將其視為人生的圓滿。「來多只是君」則點出知己的難得與可貴。「多」字透露來訪並非偶然,而是屢次造訪,「只是」則限定來者的身分,顯示詩人的社交範圍狹窄,唯有真正心靈契合之人,才能共享這分遠離凡俗的寧靜與幽趣。
詩人在秋分的生活遠離塵囂,不染世俗,蘊藏著隱士的悠然意趣,正是所有人內心嚮往的純粹與寧靜。而詩的末句流露出對知己的珍視,也是我們對朋友相交的期待──唯有真正的知音,方能共賞片刻的幽寂與清歡。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跟著24節氣閱讀:怡慧老師的古今詩心對話》)